正文 第20章 建立信念(3 / 3)

至於肯定的信念在哪張桌子的比喻裏仍是有更大範圍的支撐,特別是對既有的依據有較高程度的相信,因為它使相信的人更有把握。前麵我們說過,這些依據可以是各個方麵的,近可取自親身經驗,遠可取諸其他來源,即使是個人憑空想象出來的也行。具有這樣信念的人因為對所相信的都很有把握,所以不大能夠接受新的依據。可是你若能贏得他的信任,就有可能改變他排斥新依據的可能。一開始他會對所相信的產生些動搖,當疑惑越來越大時就會鬆動舊有的信念,而在心裏就可能挪出接納新依據的空間了。

我們每個人都有許多信念,而這些信念之中有些正是影響我們目前人生的主要因素,請問你是否曾真正去認識它們?

現在你請放下一切事情留給自已十分鍾,把所擁有的信念徹底從腦子裏翻出來並且好好地想一想,不管這些信念對你是有幫助的或是有妨礙的,要盡可能把它們都寫下來。

三不自我滿足

自我滿足的信念是人生的死海症狀。死海是個沒有出口的海,因而成為一灘有毒的死水,並且正逐漸消亡。自我滿足就像死海一樣,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生態度,終將妨礙我們發揮潛能。

當我們的思緒全放在自己身上時,自我滿足便形成一種信念。這種信念會帶來麻煩,影響情緒,減低工作效率,破壞美好的未來。在這種態度下,我們的人生事業會受到限製,長期的互助關係也難以建立,因為很少有人會願意和凡事隻想自我滿足的人長期共存,更別提要和他維持長久的情誼了。

沒錯,自我滿足是條死胡同,而追求個人成長的動機卻是條奔流不絕的河流,由這頭流到那頭,一麵發展自己,一麵服務他人。自我滿足就像個孜孜不倦的學生,為了求取知識而尋求答案;個人成長的動機則有如教師,他得到知識是為了將答案與別人分享。

自我滿足是健美先生或小姐,將身材練得凹凸分明,為的是要站在鏡子前,期待別人發出讚歎。個人成長宛如運動員,練就一身絕佳技能。既可為團隊爭光,也可強身,是一種雙贏的情境。

卡耐基美倫大學的心理學家席耶發現,樂觀者在麵對求職遭拒之類的挫折時,多半會擬訂行動方案,尋求他人幫助或忠告。悲觀者遇到類似困境,多半會試著忘掉一切,或認定事情已無挽回餘地。而樂觀者通常隻有在真正無法挽救的情況下,才會出現這種態度。

賓州大學的賽利曼博士說:“成功之道,在於幾許天分加上屢敗屢戰的精神。”兩者相互結合即為樂觀。賽利曼博士說,比實際情況更能掌握自己生命的人,所獲成果會比那些自以為洞悉事理的現實主義者(即悲觀主義者)更大。

四付諸行動

隻要活著,就有希望。前途光明與否,目標實現與否,事業成功與否,就看你對未來的想法與一步一個腳印的實際行動了。

人生事業成功的信念加上積極的目標實施行動,可使你健康而快速地成長,成就非凡。積極的目標實施行動是我們人生事業成功的可靠保障。沒有行動,目標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目標是促你成功的動力,而主動的行動才是達到目的的關鍵。將目標化為行動,不僅會縮短邁向成功的旅程,也會使旅途增添無窮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