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二章:三清聖相(1 / 2)

眼見三清聖像散發出的道氣與另一側的佛氣互不相容,我體內的道氣也被這種衝突感引動,覺得胸悶氣短。

我強忍著不適,看了一眼阿雪那邊,她卻似乎不受影響,正坐在莆墊之上,警戒著周圍變化。

阿雪可是道門正統,體內道氣遠比我精純的多。結果三清聖像所發出的道氣對她反倒毫無影響,倒是讓我覺得不舒服。

我隻感覺自己丹田裏一陣翻江倒海,體內的九女獻壽圖似是幹淨到了什麼一樣,依我身上經脈遊走不斷。

此時我才明白,三清聖像影響的並非我和阿雪體內道氣,而是我體內的九女獻壽圖。我距三清聖像越近,九女獻壽圖越是受牽引,躁動不已。

強忍著不適,我忙後退數步,勉強扶住一根柱子才站穩身形。

小秀第一個發現我有異,忙問道:“爸爸,你怎麼了?”

“你別過來!”我慌忙之下趕緊阻止小秀靠近,本欲過來看我情況的小秀被一聲嚇住,重新被阿雪抱回了懷來。

小秀不在三界五行之內,全因她體內有佛道兩股異力互相較勁。在小秀犧牲自我救了我們之後,我有很長一段時間以為小秀如果恢複,她體內的佛道氣息也會消弭不見。然而出去意料的確是小秀恢複原狀的同時,她身體佛道兩氣也跟著恢複了。

如果讓小秀靠近三清聖像,她體內的道氣也很有可能會被引動,那將會打破她體內微妙的平衡,後果不堪設想。

注意力本在大殿之外的阿雪,因為我剛才阻止小秀靠近的言語,這才注意到大殿之內的異常。謹慎起見,阿雪並沒有魯莽靠近,而是衝我問道:“後麵有什麼?”

“供了三清像中的太清像。”我感覺自己行動已經受製,為了不讓阿雪擔心,我說話間盡量保持平常。

“那就是老子像了。”阿雪隨言道:“雖然外人講道門的太清、上清、玉清並稱之為三清。但道門三脈均認為三清是老子一氣三化,所以三清聖像的服飾雖有變化,五官卻都是一模一樣的。”

對道法道經研究頗深的阿雪一語道破,大佛後被我無疑為是三清中太清的聖像,其實應該是老子像才對。

如此想,大殿裏的道佛雙氣互鬥可真不敢小覷了,必然是方丈特意設計的。

解釋一番後,阿雪又指著佛前的木魚道:“我剛一進來就覺得奇怪,你看那木魚是不是太大了一點?”

佛家誦經時為保持節奏感和儀式感,繼而發明了木魚,印度佛教本源是不用木魚了,這可以說是我國自己的創造發明。

木魚大小本應該是一掌可握的,既便於手持攜帶,又不太占地方。可阿雪所指的木魚,我看卻有我小腿高低。因為太大了,我在阿雪點明之前,還以為它是個供桌呢。

“是大的不像話。”仔細再看:“而且木魚的下麵好像有什麼不太一樣的顏色,你能過去看看嗎?”

我光是站在這裏,丹田已經是江河翻湧一般的難受,更不要說走過去查看,所以也隻能委托阿雪。

阿雪點頭,讓小秀待在距佛像很遠的位置,自己走到了木魚跟前。

木魚雖大,內部為了發聲,卻是空的。所以這麼大個的木魚並沒有多重,為了看清木魚底部,阿雪幹脆將它整個翻了過來。

這一翻,露出木魚底冊圖形,我入眼驚愕:“怎麼會在木魚下麵話有道家八言?”

道門八言便是兵鬥陣列前等等八字,依字形可運水火風電等世間最原始的八種元素,初入道門的人研修道法,都是從這八字開始學起的。

“這裏太奇怪的,好像所有的東西都是道佛兩麵的,這兩麵又格格不入,到底是為什麼?”

道門是我國本土教派,而佛教則是隋唐時期從印度傳來的外域教派。縱觀曆史上下五千年,唐朝以前,道儒兩派勢均力敵。唐朝之後,儒衰道聖又延續了一千多年,直到清朝尊佛這才徹底顛倒了道佛根本。

但道佛之間的不合,從唐時起已到水火不容的地步。看到大殿內佛道被強行融合在一起,簡直匪夷所思。

正在我狐疑之時,阿雪出聲又提醒道:“你仔細瞧瞧祖師像的材質,是否是木製的?”

因為大殿內的蠟燭都聚集在佛像附近,大佛後聖像附近隻有一點微光隱約可用,所以我也沒有太過仔細觀察這尊老子像。

聽阿雪提醒,忍著不適感拿出手機點亮閃光燈,將燈光投向聖像。

這一看,我差點將手機直接扔出去。剛才還看著無比清聖莊嚴的老子聖像,自上而下均是木雕製作而非銅鑄,而木雕聖像上下被我誤以為是衣服紋理的部分,此時再看哪裏是什麼紋理,而是密密麻麻的刻寫著文字,或是雕刻奇怪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