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結局都是美好的,若不美好,那還不是結局
前不久一個演講節目邀我去參加,想讓我演講的主題大概是關於“極致的青春”,說能不能想出一個很好的題目,來吸引大家的眼球,講講你從小到大的極致故事。
我在苦思冥想了兩天後,最終拒絕了上他們的節目。
我說,不好意思,我實在是沒什麼極致的故事。
我並不是故作清高,而是我的確覺得在我20多年的光陰裏,有90%的時間自己都是個很平庸的人,那剩下的10%能夠讓現在那麼多陌生的人聽說我,喜歡我,真的是誠惶誠恐。
我和你們大多數人一樣,有著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學識與能力,有著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智商與情商,還有著一般到不能再一般的相貌與身材,我憑什麼去訴說我極致的人生?
我多走的那些路,多撞的那些牆,多流的那些血,不過是在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頭頂著小太陽,追逐著那片彼岸。
跟極致毫無關係。
沒有誰的人生是極致的,因為它永遠到不了頭。
沒有誰的人生就比誰的好,因為他們都是最獨一無二的。
撤不了資,也沒法翻篇。
“一切結局都是美好的,若不美好,那還不是結局。”
這是一句阿拉伯的諺語。
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正拿著被英國大使館拒了的簽證材料,在阿拉伯大使館門口的長椅上呆呆地坐著,北京初春的陽光暖暖地包著我,我開始舒服地舒展開身子。
用兩個月的生活費買了機票,訂了酒店,隻等著去英國參加會議的我,就這麼被打了回來,我坐在那裏,除了心疼機票錢,竟然沒有一絲難過。
我在陽光底下眯起眼睛,腦子裏想的竟然是,會有好消息的。
我知足地想著,能夠坐在這裏已經足夠美好。
因為三天前還在環島騎行的我,差點在“嘭”地一聲被撞到半空中後丟了性命。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經常以這種超乎尋常的樂觀去麵對所有的不順利。
但其實我也曾經感慨命運的不公,歎息過時運不濟,路途多舛。
還記得在北京的時候,常常因為擠地鐵而崩潰,但又會在崩潰的時候選擇去擠1號線,在早高峰或者晚高峰。
密密麻麻的人,沒有聲響,就那麼推著你往前走。你壓根不需要用力,就上了車,然後又被推下車。無論前天晚上蓄了多少的激情和能量,都會在這來來回回被推進推出的過程中消失殆盡。
這是讓我覺得在北京生活的最沒有尊嚴和存在感的時刻,每一次它都讓崩潰的我更崩潰,但也讓我釋懷。
你看呀,這還有密密麻麻的人呢,誰比誰活得更容易呢?
可是照樣有那麼多的人,在曾經不屬於他們的北京,活得瀟瀟灑灑,漂漂亮亮。
這些人的生活裏不是沒有瑣碎,不是沒有不堪,不是沒有疲憊,不是沒有失望,而是不管生活給了多大的泥沼,都會讓自己拔腿出來,有一片自己怡然自得的田地。
離開北京很久以後我才明白,一座城市的包容力就體現在,不但容納了你這樣的慫貨,更接受了欺負你的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