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之所以有別於其祖先,就是因為會製造工具。增材製造技術可能會成為永久改變人類文明的最終工具。伴隨著不可預測和無法抗拒的海嘯般的衝擊,每一次設計和生產工具的改進都會掀起社會變革的新浪潮。對於嶄露頭角的實物打印世界而言,這本書隻能觸及其冰山一角。

當我還是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市布蘭迪斯大學的一名博士後時,我的導師喬丹?波拉克和我打印了一個完整的工作機器人。這是一個簡單的機器人,但是其整個身體都是自動設計和打印出來的。1999年年底,第一個機器人打印完成,而後曆經10個月,直到2000年8月下旬的某日,這個消息才登上了《紐約時報》的頭版。

那是個喜憂參半的時刻。首先,報紙的編輯明確告訴我們,這則消息之所以能夠上頭版,是因為編輯們急需新聞。那一天—2000年一個悶熱的夏日,是有史以來報紙出版最慢的一天。沒有(絕對是沒有)什麼其他消息可以刊登在頭版,所以才有了《機器人製造機器人》。

但是一種更揮之不去的感受與這則爆炸性的消息無關,而是不滿意,不滿意這個機器人不完全是3D打印出來的。機器人的身體和關節是打印出來的,這是令人興奮的進步,但是它的其他大部分,使之成為機器人的零部件(電線、電池、傳感器、驅動器和“大腦”),則是人工組裝的。要想真正打印出一個完整的機器人,包括電池等零部件完全組裝的機器人,仍然任重道遠;要想打印出一個完全活動的、不需要組裝的係統也需要一段時間。

作為新一代產品的領航者,3D打印機的首次亮相可能並不能像正在發酵的政治醜聞那樣吸引眼球,但卻暗示著新一輪更大變革海嘯即將來襲。

科幻作家科利?多克托羅說:“我認為科幻小說家不擅長預測未來。我們大多是在未來的外衣下描繪現在。”那麼3D打印和設計技術的未來外衣是怎樣的呢?不久的將來,我們將很快擁有更多可供選擇的材料、更高的打印分辨率、更快的加工速度和更低的機器成本。新的應用和意想不到的新事物將會源源不斷地湧現。那之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