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鑒收到石閔的回複以後,由於沒有考慮李農和周瑾的大軍,精心算計準備讓石閔殺了石遵擁立自己以後,再找機會殺了石閔,這樣他就可以跟父親一樣做一代霸主。當然最好的情況就是石遵與石閔二人都在變亂中身亡。於是就答應與石閔達成了篡位的同盟。為了取得宗族支持,他還特意爭取了樂平王石苞的支持。
翌日,趙國皇帝召石遵召武興公石閔入宮商議燕趙邊境的防禦問題,並讓石鑒、石苞帶領禁軍和金靈衛埋伏在皇宮裏麵,準備包圍誅殺石閔。石遵自己由左衛將軍王鸞帶領五千羽林軍護衛到皇宮南台的如意觀暫避,等待太武殿那邊的消息。並且嚴密封鎖消息,任何人沒有聖旨不能出入皇宮。
石閔早已做好進攻皇宮的準備,他通知李農陳翰控製四個城門,自己帶著五萬親信主力進攻王宮。陳翰的三千驍騎營作為後備軍。
石遵和石閔都以為穩操勝券,石鑒則準備坐收漁人之力,他依約將金靈衛隱蔽起來待命,卻讓孟準調換忠於石閔的禁軍統領,欲讓石閔拚盡精銳。他還命令龍驤將軍孫伏都派出金靈衛諜者,跟蹤石遵,看宮中戰事情況,必要時出手暗殺石遵。
雖然是被逼造反的,但是石閔、李農、陳翰三人這一方在鄴城這邊占有絕對的軍事優勢,李農有一萬禁軍精銳,七萬乞活軍,石閔有五萬禁軍精銳,陳翰有三萬三千的白袍軍精銳。其中李農和陳翰的軍隊,無論石遵還是老辣的石鑒均沒有算計到,因此,這一方有著比較大的贏麵。
而石遵這邊,完全不知道石鑒對自己有二心,已經將全盤計劃透漏給了石閔,單純的以為,憑著石鑒的三千金靈衛和孟準的五萬禁軍,一定可以鏟除毫無防備,隻帶少數親兵進入皇宮的石閔誅。他完全沒想過失敗,但卻是必敗的一方。
算的最精的要數義陽王石鑒,現在石遵和石閔、李農都把他當成自己的盟友,它一方麵幫助石遵的大將孟準神不知鬼不覺的解除了駐守皇宮的石閔親信的禁軍兵權,讓石閔在發兵以後才發現兵力不足,不得不以多打少,將石閔置於凶險的境地。二是讓金靈衛緊盯石遵,在石閔落敗後,出手殺死石遵。這樣可以同時消滅兩大對手,可以很輕鬆的登上皇位,又沒有掣肘。他算計不可謂不精妙,但是卻漏掉李農和陳翰與石閔結盟的事實。不管怎麼樣,隻要石鑒隱藏的好,無論哪方獲勝,他都立於不敗之地。
大戰一觸即發,樊秀把二千無影衛都灑到鄴城各重要地點,監視鄴城動態。陳翰和靳羽帶著三千驍騎營的鐵騎藏在周府裏麵,整裝待發,隨時準備支援各個戰場。
巳時,石遵召令石閔入宮的時間,石閔點兵準備衝進宮中,發現幾位羽林軍統領已遭撤換,可用於進攻皇宮的五萬精兵隻剩下,兩萬五千名禁軍精銳,少了一半。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由於,李農還或者陳翰調兵以來不及,向來驕傲得石閔硬著頭皮率領兩萬多精兵,前往皇宮,準備衝進由五萬精銳禁軍守衛的皇宮,殺石遵,扶持上台並操控政局,提高漢人地位。
陳文依令率領穎川大營、陽平大營、廣宗大營三萬白袍軍精銳騎兵拔寨出發前往李農控製的東門,準備配合控製鄴城城防;陳雄則帶著龍營、虎營,東營、南營、西營、北營、前營、後營、左營、右營的八萬白袍軍將士開拔往鄴城進軍,準備在石閔造反成功,擁立石鑒以後,協助守衛鄴城,保住勝利果實。
李農則是老謀深算很多,在石遵對他沒有半點防備的情況下,用五萬大軍控製了東門、北門,和南門。西門由淮南王石昭親信把守,李農準備在石閔得手後與白袍軍共同攻取西門。
號稱“趙國第一猛將”的石閔,帶著二萬禁軍精銳抵達了皇宮的北門,在輕鬆占領北門以後,石閔帶領全部禁軍殺進了皇宮。當最後一個禁軍踏入北門後,孟準命令四周埋伏的羽林軍弓箭手射箭,於是箭矢像磅礴大雨般向禁軍射,石閔大吃一驚,看來今天落入羽林軍的埋伏了,一定是隊伍裏出現了奸細。由於箭射的突然,沒有防備的石閔禁軍中箭倒下的人很多。
還好,這兩萬五千名的禁軍精銳都是跟隨石閔征討石衝的,經久戰陣,經驗豐富,他們沒有慌亂,紛紛拿起盾牌擋箭,還有一部分士兵拿出弓弩還擊。由於石閔的人禁軍裝備好,作戰經驗更豐富,雖然身處孟準軍隊的包圍之中,卻沒有處於下風。
孟準看見弓箭手射出的箭傷不了石閔的禁軍,命令埋伏在四周的五萬羽林軍都衝出來,以人數優勢包圍剿殺石閔的禁軍。石閔的禁軍於是和孟準的羽林軍展開了激烈的人巷戰。
不管哪個時代的戰爭,巷戰都是最慘烈的。短兵相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因此雙方都會拚盡全力去爭取勝利。而這種勝利,一定是用血肉之軀撲救而成的,除非有一方舉起白旗,否則就是有一方戰鬥到最後一人,戰鬥方才會停止。
無論是石閔帶領的禁軍,還是孟準帶領的羽林軍,都是精銳中的精銳,戰鬥意誌強大,因此短兵相接的結果就是,血肉橫飛,屍橫遍地,血流成河,石閔手持雙刃矛,走在隊伍的最前麵,橫衝直撞,猶如一尊戰神,雙刃矛過處,羽林軍石斌兵一個個哥倒下,後麵的人再不斷的衝殺上來,再不斷的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