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和長壽是人們祖祖輩輩的企盼,人人都希望活得更長,更健康。
何以為“壽”?我國古代有一部著名典籍《說文》中指出:“壽,久也”。
早在2000多年以前,華夏大地上第一次完成統一霸業的秦始皇為了長生不老,到處尋覓延年益壽的方法,甚至派徐福率隊東渡,到海外尋找“仙方”,結果是“山在虛無縹緲間”。
從古至今,無論中外,一代又一代的人們為了尋求長壽的秘密,孜孜不倦地進行探索,尋找著打開長壽之門的鑰匙。
翻開浩如煙海的我國古代醫學文獻,有許多關於養生方法的記載。這些記載集中在藥補和食補方麵,也有介紹“服石”“修煉”等養生的方法……同時也研究了影響人類壽命的因素,如社會因素、疾病、營養、運動與鍛煉、環境因素、精神因素和遺傳等等。
這些寶貴的文獻資料中蘊含著豐富的養生經驗。直到如今,不少人仍然按照這些方法指導養生保健,希望能益壽延年。
人們經常說“頤養天年”,那麼“天年”該是多少歲?所謂“天年”,是指人的自然壽命。我國古代的醫學家認為,“上壽百二十年,中壽百歲,下壽八十”。
在科學技術落後、醫學水平低下的古代,長壽隻能是幻想,所以才有“人生七十占來稀”的歎息。
在貧窮落後的國度裏,健康、長壽對於普通人,也同樣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水中月,霧裏花”。解放前的舊中國,人口的平均壽命隻有30多歲。
隨著當代科技的高速發展,社會生產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營養狀況大大改善,許多發達國家的人口平均壽命已超過了70歲。
生活在社會主義製度下的我國人民,平均壽命也已經達到70歲左右,接近了發達國家的水平。不久的將來,我國將步入“老齡社會”,長壽的銀發老人也會越來越多。
從全球而言,許多曾經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如營養不良性疾病和傳染病,已經基本被控製,不再成為生命的主要威脅。但是,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成為許多國家(包括我國)居民死亡譜的第一位和第二位“殺手”。所以醫學界正在為征服癌症和心腦血管疾病,進行著一場新一輪的攻堅戰。
生老病死,是大自然不可抗拒的規律。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人類會一代比一代更健康,也更長壽。
人們希望知道,活多久才算是達到了“天年”?就生物學而言,有一種稱為所謂“生命係數”的理論。認為動物和人類的壽命,是其生長期的5~7倍。比如,狗的生長期是2年,其壽命是10~14年;馬的生長期是5年,其壽命為20~30年;象的生長期是25年,其壽命是150~175年;猿的生長期是12年,其壽命是50~80年。由此看來,動物的壽命與物種有密切關係。
人類的生長期是20年,推算其壽命應是125~175年。按照這種理論推算,目前人類的壽命還遠遠沒有達到應該享受的“天年”。
那麼是什麼原因,使人們過早地衰老呢?長壽的秘密隱藏在何處呢?
首先,科學家們從“自由基”打開了研究的缺口。為了對自由基有更深入的了解,我們還要從頭說起。我們的機體實際上是一個複雜的“化工廠”,它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無數的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質,排出舊的物質,即所謂“新陳代謝”。
在細胞內,代謝物要經過氧化過程,最終形成二氧化碳和水,並且釋放出能量。這個過程是在細胞內進行的,消耗的是氧。
氧化是一個化學名詞。在做化學實驗的時候,經常要進行“氧化還原反應”。這種氧化還原反應在人體內,也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
在人體內進行的氧化還原反應過程中,有電子的相互得失。失去電子為氧化,得到電子為還原。這是在中學化學課中已經學過的知識。
氧化對人類來說,是一柄“雙刃劍”。一方麵,人體內需要不斷地進行氧化過程,這是生存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麵,在體內進行的生物化學反應過程中,分子氧(伐)較易還原為“活性氧”具有潛在的毒性。
活性氧是指性質活潑的幾種物質的總稱。這是由氧作為一個重要的電子受體,在接受了不同數目的電子後形成的多種產物,包括“超氧化物陰離子自由基”“過氧化物”“氫氧自由基”“脂質過氧化物”等,活性氧中包含了含氧的自由基。所謂“自由堪”是含有一個不成對電子的原子或原子團。
人類的衰老及許多疾病的發生,是機體氧化與抗氧化平衡紊亂。若抗氧化酶係統保護功能減弱,會引起自由基增多。“0由基”由於含有不成對的電子,所以生性活潑,不“安分守己”,容易到處“惹事生非”。比如,它們非常容易4組成身體的核酸、酶、蛋白質和脂肪等發生反應,生成相應的氧化物或過氧化物。
例如,它能使細胞膜磷脂分子中的“不飽和脂肪酸”氧化而成為“過氧化脂質”,損傷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導致細胞衰老、破壞或死亡;自由基進入細胞作用於線粒體,幹擾其能鼂代謝功能;它還能破壞核酸結構,導致細胞變異;能使蛋白質發生交聯,使蛋白變性。過氧化脂質與蛋白質結合形成的複合物,進人溶酶體則不易為酶分解或排出,可積累形成一種褐色的色索顆粒,稱為“脂褐素”:這種脂褐素與組織的老化有關。許多老年人麵部的“老年斑”,就是這種脂褐素沉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