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中西醫結合的發展(1 / 2)

這裏我們要特別介紹有關近40年來,中國中西醫結合的情況和取得的成就。西醫從16世紀末開始傳人,19世紀中葉之後又不斷發展,尤其近四十幾年來,出現一支生機勃勃的中西醫結合隊伍。除廣西醫學習中醫外,1978年以來%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全國設有29個中西醫結合博士點,87個中西醫結合碩士點…經國家人事部批準,在全國設有3個博士後流動站共培養了1000餘名博士、碩士;約有西醫學習中醫的中西醫結合人員5800餘人,其中脫產1年以上係統學習中醫的有2廳人,脫產2年以上.的有5000餘人。總數與全國中、西醫隊伍雖然甚少,但是卻生機勃勃,充滿活力.此外,不少基層醫生能用中西醫兩法治療疾病。所以.中西醫結合的潛力是很大的

中西醫結合專業性的保護和研究基地在不斷發展中據統計,我國現有省、市級中西醫結合醫院40所,中西醫結合研究所17所。我國一些著名的醫科大學先後也成立了中西醫結合研究所,如上海醫科大學、北京醫科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等。雖然有些中西醫結合基地技術力量及設備尚待充實和加強,但畢竟都已經初具規模。此外,不少西醫綜合性醫院和中醫醫院也都設有中西醫結合研究室,成效很大。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原稱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作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下屬的國家一級學會,於1981年11月在北京成立,現有會員3500餘名;目前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均成立有分會,有的省轄市也成立了分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下設30餘個專業委員會或學組,每年召開全國性學術會議20多次。學會對中國中西醫結合事業的推進及國際交流起到很好的作用。多種中西醫結合雜誌及各類中西醫結合教科書和專著向國內外出版發行。

中西醫結合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宏觀微觀結合,辨病辨證結合,整體局部結合,治標治本結合,中西醫療法取長補短,因而療效很好,深受病人歡迎,群眾稱,“中醫好,西醫好,中西醫結合更好”。改變了現代醫學關於骨折治療必須“廣泛固定”“完全休息”的原則,采取“動靜結合,筋骨並重,內外兼治,醫患配合”的原則,實踐證明可以克服前者愈合慢,肌肉萎縮,關節僵硬,肌腱粘連等缺陷,並運用力學原理闡明了機製。豐富了非手術療法範疇,改變了宮外孕必須緊急手術的定論,80%可免於手術。若幹外科急性疾病也可由急症手術轉成擇期手術,如急性重症膽管炎等。活血化瘀方藥既可治療缺血性心腦血管病,也可治療出血性腦血管病,有助於血腫吸收。從整體到分子水平上探討了作用機製。益氣養陰、清熱解毒方藥可以減輕腫瘤患者放療、化療療程,改善生命質量,延長壽命,提髙免疫功能。為某些慢性萎縮性胃炎、重症肝炎、腎髒病、糖尿病、紅斑狼瘡、硬皮病等難治病的治療開辟了新途徑。研究發現某些補氣藥具有保護心肌、抗病毒防治病毒性心肌炎的成效。菌毒並治降低了嚴重感染的病死率,改善了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預後。采取中西醫結合調治治療若幹功能障礙性疾病及老年期功能衰老改變、五官疾病、燒傷,或用於戒毒等,取得效果。免疫性不孕症用滋陰降火方藥治療,可使部分抗精子抗體及抗透明帶抗體轉陰,可以懷孕。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及再障,不斷取得進展。新型抗瘧新藥青蒿素及其結構物的發現,為抗瘧史上的新發展。針刺治療各種痛症等200餘種病症獲得公認,針刺鎮痛輔助麻醉與一係列神經化學物質釋放有關得到闡明。脈象、經絡、八綱、氣血、各種治則原理的闡明,促進了治療方法和治療水平的提高。

麵向21世紀的思考

在即將到來的21世紀,中醫學研究將獲重大進展。曰前,從上海傳來可喜的消息,中華民族流傳2000多年的經絡物質基礎之謎,在我國科學家們的共同努力下,正逐漸揭開神秘的麵紗。作為中華民族獨有的中醫學基本理論之一,經絡學說以一種完全不同於現代醫學理論思維方式,闡述人體的功能調控和生命過程。長期以來,經絡研究始終處於爭論之中,爭論的焦點在於:經絡是客觀存在的,還是虛幻的?如果是客觀存在的,其物質基礎是什麼?上海經絡物質基礎課題組三項重大發現在於:首先以現代科學理論和實踐手段證明了經絡穴位的形態學位置是以結締組織為基礎,連帶其中的血管、神經叢和淋巴管等交織而成的複雜體係之中,形成具有綜合的複雜生理功能的某種生理結構。初步發現與穴位位置相對應的深層結締組織結構中,富集有鈣、磷、鉀、鐵、鋅、錳、鉻等元素,尤其是鈣的含量要比非穴位的其他組織(骨骼除外)高數十倍至上百倍。而鈣離子是重要的信使物質,在人體各種生理活動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科學家初步發現結締組織中呈液晶態結構的膠原纖維具有一個高效率傳輸紅外光的特征波段,這預示著人體內部可能存在著一個生物光子係統,在生命信息、能量的傳輸交換等生理活動中可能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這項名為《經絡穴位功能的細胞分子學研究》的課題,隻是我國“八五”攀登計劃中關於經絡研究的30多個子課題之一,21世紀中醫學研究必將取得重大突破,為人類認識自我,破解人類生命奧秘,戰勝疾病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