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態度要友善
與人為善,是開玩笑的一個原則。開玩笑的過程,是感情互相交流傳遞的過程,如果借著開玩笑對別人冷嘲熱諷,發泄內心厭惡、不滿的情緒,那麼除非是傻瓜才識不破。也許有些人不如你口齒伶俐,表麵上你占到上風,但別人會認為你不能尊重他人,從而不願與你交往。
3.行為要適度
開玩笑除了可借助語言外,有時也可以通過行為動作來逗別人發笑。有對小夫妻,感情很好,整天都有開不完的玩笑。一天,丈夫擺弄鳥槍,對準妻子說:“不許動,一動我就打死你!”結果一不小心扣動了扳機。妻子被意外地打成重傷。可見,玩笑在笑,行動一定要謹慎。
4.對象要分清
同樣一個玩笑,能對甲開,不一定能對乙開。人的身份、性格、心情不同,對玩笑的承受能力也不同。
對方性格外向,能寬容忍耐,玩笑稍微過大也能得到諒解。對方性格內向,喜歡琢磨言外之意,開玩笑就應慎重。對方盡管平時生性開朗,假如恰好碰上不愉快或傷心事,就不能隨便與之開玩笑。相反,對方性格內向,但正好喜事臨門,此時與他開個玩笑,效果會出乎意料地好。
此外,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1)和長輩、晚輩開玩笑忌輕薄放肆,特別忌談男女情事。幾輩同堂時的玩笑要高雅、機智、幽默、解頤助興、樂在其中。在這種場合,忌談男女風流韻事。當同輩人開這方麵玩笑時,自己以長輩或晚輩身份在場時,最好不要摻言,隻若無其事地旁聽就是。
(2)和非血緣關係的異性單獨相處時忌開玩笑(夫妻自然除外),哪怕是開正經的玩笑,也往往會引起對方反感,或者會引起旁人的猜測非議。要注意保持適當的距離。當然,也不能拘謹別扭。
(3)和殘疾人開玩笑,注意避諱。人人都怕別人用自己的短處開玩笑,殘疾人尤其如此。俗話說,不要當著和尚罵禿兒,癲子麵前不談燈泡。
(4)朋友陪客時,忌和朋友開玩笑。人家已有共同的話題,已經成和諧融洽的氣氛,如果你突然介入與之玩笑,轉移人家的注意力,打斷人家的話題,破壞談話的雅興,朋友會認為你掃他麵子。
5.場合要適宜
關於場合有一個盛傳的小故事就是美國總統裏根一次在國會開會前,為了試試麥克風是否好使,張口便說:“先生們請注意,五分鍾之後,我對蘇聯進行轟炸。”一語既出眾皆嘩然。裏根在錯誤的場合、時間裏,開了一個極為荒唐的玩笑。為此,蘇聯政府提出了強烈抗議。總的來說,在莊重嚴肅的場合不宜開玩笑。
總之,幽默不是張嘴胡言亂語,天馬行空,瞎吹一氣,我們要記住一句話:“嘩眾取寵的是小醜,機智幽默才稱偉大!”
7.把握好“玩笑”與“幽默”的度
相信大家身邊經常會發生這樣的事,一群人嘻嘻哈哈笑著鬧著,忽然有人臉色一沉走開了,什麼原因呢?肯定是則才開玩笑的過程中有的地方過度了讓他覺得受傷了。
這幾天,張曉常常獨自一人坐在教室裏發呆。他的好友、同學都感到很納悶,她平時挺開朗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上個星期天吃晚飯的時候,媽媽見她吃得慢吞吞的,就說:“你一點也不像我和你爸,幹事悠哉悠哉的,不像我們雷厲風行,肯定是我在嬰兒房裏抱錯了小孩,弄來個慢鬼的孩子。”張曉很不開心,她知道媽媽是在和她開玩笑,可也有點像真的。因為以前媽媽也說過爸爸媽媽皮膚白,自己皮膚黑,可能是小時候抱錯了的話。電視上演的不是經常有被人抱錯孩子的故事嗎?難道自己真是媽媽撿來的嗎?張曉越想心裏越感到難過。
其實,開玩笑正是融洽人與人關係的一種好的方法。尤其是在家庭的生活當中,大家開開玩笑,互相逗逗樂,調節一下氣氛,可以令人感到家庭的溫馨。不過玩笑不能開得過火,否則就會給他人帶來意想不到的傷害。張曉的媽媽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的一兩句玩笑話,竟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精神負擔。這種情況下張曉自己也要樂觀一些,甚至也可以調侃一下媽媽,把自己的不開心調侃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