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培植積極向上的人文氛圍(1 / 2)

1.對事不對人。

企業內最有效率的溝通方法,莫過於實事求是、坦誠相待了。坦誠地說出否定意見,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還有一顆公正的心——隻關注事物本身的對錯,而不是根據這件事是誰做的來給出不同的評判;同時,也不要把對一件事情的評判直接引伸為對人的評價。

“對人不對事”,還是“對事不對人”?對大多數的人來說,這一問題答案肯定屬於後者。原因可能會有五花八門,但是歸結起來,可能就是一句話:“對事不對人,能夠避免許多人際關係的煩惱。”“對事不對人”的精髓在於注重成果、尊重規則。“對事不對人”可以讓企業裏的人把有限的精力聚焦在事情和結果上,做到這一點,企業需要兩方麵的支撐。其一是企業上下要不帶偏見地評價員工的工作成果;其二是要建立完善和健全的製度和標準體係。

人們常常會對那些“對事不對人”的人投以讚許的目光,而將鄙視留給那些“對人不對事”的人。可是非常有趣的是,工作中許多事情卻並不像上麵的分類這麼清楚。同樣的一個人對同樣的一件事件進行處理,不同的人可能會得出不同的判斷。有人認為,這人做事的風格絕對屬於“對事不對人”;有人卻可能認為屬於典型的“對人不對事”。

還有一種情況是,自己堅定地認為自己屬於“對事不對人”,可是別人卻認為他屬於“對人不對事”。或者,自己耍了點小聰明,本來是“對人不對事”,但經自圓其說的解釋之後,別人還真以為他是“對事不對人”。

當然,“對事不對人”也不是絕對的、單向的。在一些時候,企業的領導者也要讓“對人不對事”的思路和行為與之並行。柳傳誌曾說:“小企業做事,大企業做人。”“對事不對人”強調的是行為和行為的結果,而“對人不對事”,強調的是對人本身的關懷。其實,“對人不對事”還是“對事不對人”隻是簡單的說法而已,並沒有絕對的標準。它反映了人們對企業內部管理的“客觀、科學、公平”的期望,對“主觀、粗放、偏袒”的不滿意。然而,對於“客觀”與“主觀”、“科學”與“粗放”、“公平”與“偏袒”的區分標準,卻與每個人的價值觀密切相關。不同人有不同的人價值觀,也產生不同的判斷標準。“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價值觀相同或相近的一群人更容易相互接受,共同認可同一標準。一個人的行為,在自己的那些群人眼裏是“對事不對人”,在另一群人眼裏卻可能成為“對人不對事”,其關鍵還在於價值觀的不同。

2.共享是共贏。

在美國加州,海洋生物學家布蘭姆做了一個觀察實驗。這天,他潛入深水以後,看到了一個奇異的場麵:一條銀灰色的大魚離開魚群,向一條金黃色的小魚快速遊去。布蘭姆以為,這條小魚已在劫難逃了。然而,大魚並沒有惡狠狠地向小魚撲去,而是停在小魚麵前,平靜地張開了魚鰭,一動也不動。那小魚見了,毫不猶豫地迎上前去,緊貼著大魚的身體,用尖嘴東啄啄、西啄啄,好像在吮吸什麼似的。最後,它竟將半截身子鑽入大魚的鰓蓋中。

幾分鍾以後,它們分手了,小魚潛入海草叢中,那大魚輕鬆地去追趕自己的同伴了。在以後的數月裏,布蘭姆進行了一係列跟蹤觀察,多次見到這種情景。看來,這種現象不是偶然的。經過一番觀察,布蘭姆認為,小魚是“水晶宮”裏的“大夫”,它是在為大魚治病。

魚“大夫”色彩豔麗,遊動時就像一條飄動的彩帶,當地人稱它“彩女魚”。魚“大夫”喜歡在珊瑚礁中或海草叢生的地方遊來遊去,那是它們開設的“流動醫院”。棲息在珊瑚礁中的各種魚,隻要一見到彩女魚就會遊過去,把它團團圍住。

有一次,布蘭姆發現,幾百條魚圍住了一條彩女魚。這條彩女魚時而拱向這一條,時而拱向另一條,用尖嘴在它們身上啄食著什麼東西。而這些大魚怡然自得地擺出了各種姿勢,有的頭朝上,有的頭向下,也有的側身橫躺,甚至腹部朝天。這多像個大病房啊!

布蘭姆把這條彩女魚捉住,剖開它的胃,發現裏麵裝滿了各種寄生蟲、小魚以及腐爛的魚皮。這真是一種奇妙的合作:魚“大夫”用尖嘴為大魚清除傷口的壞死組織,啄掉魚鱗、魚鰭和魚鰓上的寄生蟲,這些髒東西又成了魚“大夫”的美味佳肴。

生物學上將這種現象稱為“共生”。這個“共生”與“共贏”是一樣的道理。

我們必須轉變觀念,徹底打破非輸即贏的陳舊思維模式,從“我”走向“我們”。我們不妨記住一下人生的“三成”:“不成”、“小成”、“大成”。依賴別人、受別人控製和影響的人將終生一事無成;孤軍奮戰、不善合作的人,隻能取得小成功;隻有善於合作、懂得分享、利人利己的人才能成就轟轟烈烈的大事業,實現人生的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