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建生活秩序,製訂計劃表有秩序的生活能幫我們保持頭腦清醒。養成每天下班前整理好辦公桌,定期清理電腦中的文件和電子郵件的習慣。當個人有一個完美的計劃表,而且逐步實施時,就不會產生無謂的壓力。計劃表是一個很好的“監督者”——叮囑你立爭實現每一個目標,又是一個軟性的壓力——隻有跳起來才能夠得著。當你心裏有底時,壓力就會自然消失。
(2)保持充沛的活力,加強日常調理如果你是一名腦力勞動者,使你疲勞的原因很少是由於你的工作過量,大部分時候我們的疲勞並非產生於工作,而是來自憂慮、緊張或不快的情緒。另外,要把家庭生活的溫暖感和事業的成就感對接。一個從容的早晨,一頓溫馨的早餐也許就決定了你一天的心情和工作效率。另外,忙碌了一天,回家洗一個熱水澡,是不錯的減壓方法;合理飲食,多吃一些振奮精神、消除疲勞的食物,也可以消除不良情緒,緩解壓力;要勞逸結合,提高睡眠質量,有了旺盛的精力,才能抵製壓力的侵襲。
(3)合理宣泄,調整心態壓力是在所難免的,在麵對壓力的時候,將緊張、焦慮等消極情緒積鬱在心裏是錯誤的。此時,應盡量想辦法“宣泄”或轉移,通過找朋友傾訴、寫心情日記、旅遊、唱歌、大喊、哭泣等方式,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或者利用互聯網,在陌生的互動網絡世界裏宣泄和轉移自己的不良情緒,但又切不可沉迷。另外,興趣愛好可以有效地調節大腦的興奮與抑製過程,進而消除疲勞、改善情緒,讓人在身心愉悅中將各種壓力拋諸腦後。
3.心靈修煉與思想成長。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瓦倫達效應”。瓦倫達是美國一名技藝高超的高空走鋼絲藝者。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他不幸失足身亡。其妻事後說:“我知道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為他上場前總是不停地說,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敗;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總是想著走鋼絲這件事而不去管表演可能帶來的一切。”後來人們就把專注於事情本身而不去管這件事的意義的心態叫做“瓦倫達效應”。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人大腦裏的某一圖像會像實際情況那樣刺激人的神經係統。比如當一個足球運動員在踢點球前一再告訴自己“不要把球踢飛”時,他的大腦裏就會出現“球被踢飛”的情景,結果便事與願違,球大多時候真的被踢飛。這樣的研究從另一個方向證實了“瓦倫達效應”。
超負荷運轉的職場人士就是受到了“瓦倫達效應”的嚴重影響。他們太在乎工作本身,專注於其間不能自拔,而忽略了工作之於自己的真正意義。從本質上來說,工作隻是謀生的一個手段,其目的是讓人們的生活更舒適、更愉快和更幸福。但是,很多人迷失在工作中,心浮氣躁、急功近利,讓自己過得勞累不堪,失掉了健康的身體、沒有了生活的樂趣、疏忽了親情愛情,離幸福越來越遠,成了疲於奔命的工作的奴隸。
有的人完全把自己投入到超負荷的工作之中,從來沒有停下來想一想:這份工作真的適合我嗎?這樣的工作方式對我來說意味著什麼?我到底想要從中得到什麼?
當今社會,競爭激烈不已,如何正確對待工作及其意義,並通過有效的方法調適自己,保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是現代職場人士亟待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1)改變認知,看透工作之於生活的真正意義工作是重要的謀生手段,隻是生活的一部分,在實現自我價值的時候,更要重視精神生活,注重身心健康,學會化解過重的工作壓力,快樂生活,快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