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為自己提升業績(1 / 3)

1.能者上。

生活中,經常聽到人們誇獎一個人如何聰明能幹,說這樣的人在工作中肯定會有一番大的作為。可是到底“聰明能幹”該怎麼定義呢?我們來先看看一個“聰明人”的觀點吧!

美國微軟公司創始人、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可謂是全世界最聰明能幹的人之一了,在他看來,聰明就是能迅速地、有創見地理解並深入研究複雜的問題。所謂“聰明人”,具體地說就是:反應敏捷,善於接受新事物的人;能迅速地進入一個新領域,對之做出頭頭是道的解釋的人;提出的問題往往一針見血,正中要害,能及時掌握所學知識,並且博聞強記的人;能把原來認為互不相幹的領域聯係在一起並使問題得到解決的人;富有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的人。

在大多數企業裏,某項成功也許就能讓你輕鬆上10年,但在微軟,這樣的成功隻代表你下一個工作可能會做得更好。微軟絕不會讓人員停留在過去的成就上。微軟認為,今天的績效不代表一切,任何想停留在原地的人都很容易被別人超越。因此,在這種環境下,人人都要全力以赴,任何人都不許找理由或借口。

微軟是一個完全以成功為導向的企業,用“處處以成敗論英雄”的方式自動選擇和淘汰員工,隻有最成功的人員才能被留下來,不斷晉升。

微軟公司采取定期淘汰的嚴酷製度,每半年考評一次,並將效率差的5%的員工淘汰出去,使員工保持一定的競爭壓力。自1975年以來,微軟一直保持了很高的淘汰率(多年累計淘汰率超過85%)。

“能者上,渾水摸魚者走人。”這是微軟的用人原則。不斷地裁掉最差的員工,是微軟的一貫做法。像激烈競爭的軟件市場一樣,微軟內部人才的競爭也十分激烈,加之微軟擴張得異常迅速,每隔幾個月就得重新組合一次,使得內部人才的競爭愈演愈烈,甚至充滿了火藥味。

而美國通用公司前CEO傑克·韋爾奇也一直強調這樣一個觀點:不斷地裁掉最差的10%的員工,對公司的發展至關重要。各層經理每年要將自己管理的員工進行嚴格的評估和分類,從而產生20%的明星員工(“A”類),70%的活力員工(“B”類)以及10%的落後員工(“C”類)。比爾·蓋茨是這種觀點的頭號支持者。因此,微軟公司內部也實行獨樹一幟的達爾文式管理風格:“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於是,微軟公司總是不斷地將資質較差的員工排除掉,以保持整個企業正常的“新陳代謝”狀態,讓企業保持彈性。

微軟公司從來不以論資排輩的方式去決定員工的職位及薪水,員工的提拔升遷取決於員工的個人成就。在微軟,一個軟件工程師的工資可以比副總裁高,這是其他公司沒有的機製。這一點同樣營造起了公司的競爭氛圍,給員工帶來了壓力,促使他們更加努力地工作。到1992年時,依靠公司為獎勵目標達成配送的股票,微軟已經有3000名員工成為百萬富翁。

張瑞敏曾有一句名言:“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事實上,世界上所有成功的企業,都會把“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作為自己的第一選才標準!每一位在職場中取得了成就的人,必定對此深有體會。新員工一定要時刻謹記於心,提醒自己做一個真正對企業有價值、對自己負責任的人。

2.平者讓。

員工與老板是一種互利關係,也是一種相互選擇的關係。老板沒有員工,公司就無法運轉,資本就無法增值;員工沒有老板,工資就沒有來源,生活就沒有著落。但老板與員工的地位不同,在一般情況下,老板處於強勢,員工處於弱勢。一個自我意識過強、頤指氣使的老板固然威風八麵,叫人望而生畏,但很難得到員工的尊重與配合,不願忍氣吞聲的員工可以一走了之。反之,隻會聽命於人,毫無主動性的員工也不會得到老板的賞識,肯定失去晉升的機會,弄不好還會丟掉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