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中秋在20世紀70年代下基層鍛煉時,被迫進行創作參加1971年全省文藝彙演。他是個勤奮和刻苦的人,他找來了大量的戲劇理論與創作的書,從零做起,邊學邊寫,多方請教,極高的藝術感悟力讓他從湖南的花鼓戲和粵北的采茶戲中找到共通的東西,不久,便拿出了第一個采茶戲《支農記》。《支農記》圍繞著供銷社給生產隊送農藥殺蟲的故事展開,裏麵雖然隻有供銷社主任、供銷社營業員,生產隊長3個人物,也沒有大起大落的戲劇衝突或驚心動魄的情節,卻能微言大義,從生活細節洞悉思想問題,從而點出了“為人民服務”這個不滅的主題。這個好戲在當年演出場次很多,使陳中秋從此走上了戲劇創作之路。
陳中秋《支農記》的成功,確立了他在戲劇界的影響,年輕的他成為熱門的劇作家。為了更好地創作,他先學會了客家話,後又學習粵語,一發不可收又寫了《人生路》、《魂牽珠璣巷》、《阿三戲公爺》、《羊城故事》等影響頗大的名作。這裏麵包括了傳統戲、新編古裝戲和現代戲,涉及的戲劇種類有粵北采茶戲、樂昌花鼓戲、粵劇、舞劇、音樂劇、木偶劇等。尤其難得的是,他創作的12個大小劇目其中9個搬上了舞台,7個參加過省的文藝彙演或藝術節演出。3個古代題材的戲均是長期不衰。《阿三戲公爺》演了20多年,《魂牽珠璣巷》演了10多年,有的劇院或劇團將之當成了“看家戲”。粵劇《魂牽珠璣巷》(與潘邦棒台作)和木偶劇《五羊傳奇》更曾在中央電視台播出。
陳中秋30多年裏創作的歌詞有近50首之多。他為西藏創作了《西藏江南林芝美》,歌詞文采流麗,用詩意的語言描繪了西藏林芝的美麗神韻;《在高高的世界屋脊上》,《西部彩虹》,後應著名作曲家鄭秋楓之約,又為西藏創作一首《雪域行》;為廣州創作了《可愛的廣州,我們的家園》,還有《聖潔的白衣》,《我們在一起》,《幸福來》,《為新世紀放聲歌唱》,《渴望輝煌》等等,他為中華盛世奏響著歡樂的鑼鼓,為萬裏神州高唱著時代的頌歌。
陳中秋是中國演出家協會的副主席,作為許多大型文藝活動的策劃者、組織者和整體設計者,對音樂、舞蹈,語言、雜技.燈光,舞美等諸種舞台要素都非常熟知,無疑是舞台演出的專家。從1987年以來,陳中秋負責組織策劃大型晚會逾50台,包括1988年至2000年的廣州地區軍民春節聯歡晚會,國慶晚會.紀念鄧小平南巡的大型演出《新世紀的太陽》,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的大型演出《巍巍昆侖中國魂》等由廣東省舉辦的各種大型慶典演出,紀念演出。
作為一個劇作家,陳中秋從未放棄過他對戲劇的前途與命運的關注。早在1982年,他就從戲劇文學的角度,對題材的選擇、喜劇風格、歌舞特色等方麵全麵論述了粵北采茶戲的藝術特色。他還在音樂、舞蹈、曲藝、民間文藝等各個門類的研討活動中表達過自己的思想和觀點。他作為一個優秀的文藝家,不僅始終呼喚經典的誕生,而且對經典有著深刻的認識:“文藝應該反映大變革時代,寫不同時代人的精神與生活,我希望產生能夠反映這個時代發展變遷的經典和傳世之作,我認為真正的經典是對人類及人生終極意義的追尋。”
陳中秋是生長在湖南工作在廣東的文藝界難得的博才和通才,他不僅對戲劇,音樂、舞蹈、曲藝,雜技、民間文藝、文藝批評等多個藝術門類的情況很熟悉,而且在戲劇、散文,歌曲和大型晚會的創作方麵以及文藝批評方麵取得的成就均令人矚目。
2.宋慧齡
宋慧齡,1937年出生,女,聲樂教育家。1959年畢業於湖北藝術學院音樂係聲樂專業(現武漢音樂學院)。在校期間師從著名聲樂教育家崔文湘教授。畢業後又師從原總政歌舞團聲樂教授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黃源尹先生。兩位教授給她打下了紮實的聲樂功底。
宋慧齡50年來,始終從事聲樂教學和研究工作。早年在多民族的青海省藝術學校和師範大學,麵對眾多的藏族學生進行教學。為了探索藏族歌唱藝術的演唱規律,1960年她到海拔3000多米高的藏族同胞居住的高寒地區采風、收集、研究。通過采風學習,再結合科學的發聲,整理出42首不同類型的藏族民歌,作為發聲練習和歌唱教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學生中有卓瑪、馬玉秀(回族)、梁霓較為突出。宋慧齡進行了大量的民族聲樂藝術的研究和實踐,在民族民間聲樂科學化、規範化、藝術化上不斷探索,並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回湘後繼續在少數民族地區湘西自治州工作,又進行苗族歌唱藝術的研究,走村串寨向苗族民歌手龍大姐等學習。再吸取歐洲傳統唱法之精華,著有《苗族歌唱藝術初探》,探索苗歌演唱特點,使苗歌尤其是高腔演唱科學化藝術化。文革後回到長沙,又與戲曲演員共同探討聲樂藝術,並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寫出了《淺談戲曲聲腔和歌唱的共性與個性》論著,引起了較大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