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鏡如還從音樂論爭中提升完善教學實踐。20世紀50年代中期,我國聲樂界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大辯論,就是所謂的“土(民族唱法)、洋(西歐美聲唱法)之爭”。從互相揭短開始,民族唱法指責“洋唱法”墨守美聲唱法的陳規,不符合我國人民群眾的欣賞習慣,“洋唱法”像口裏含著橄欖,吐字不清,“洋唱法”隻能演唱西洋歌曲,唱不好中國作品。“洋唱法”則指責“土唱法”聲音“扁”、“窄”、“擠”、“白”,發聲不科學,隻重風格和咬字,聲音缺乏美感。爭論的結果,其實正是互相指出了對方的長處與不足。在大辯論的基礎上,最後取得了共識:“洋唱法”在科學地發聲、聲音美的前提下必須吸收民族方法的長處,能演唱中國各民族的多彩風格的歌曲和清晰準確地咬字。他認為隻有經過民族化的過程才能在我國的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土唱法”必須保存自己的長處並吸收“洋唱法”的科學性,才能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從而才能增強演唱不同題材內容歌曲的適應性。這場辯論從兩種唱法的互斥開始到互容與互學,促使新老聲樂工作者為共同尋求我國民族聲樂發展的道路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於是在他的學生中出現了不同唱法互相學習的可喜局麵。
再次,梁鏡如提出了“聲音概念”說。他認為,建立一個正確的聲音觀念是非常重要的。每一個學唱歌的人(包括各種唱法的學習),都要有一個正確的聲音概念,否則你的學習就會目標模糊,找不到標準,也等於一支沒有準星的槍一樣,打到哪裏算哪裏。永遠上不了靶,更不要說正中靶心了。有了準星還要看準星與槍管的直線延長點是否統一。否則有準星而不正,也等於你心目中的最好的聲音其實不是最準確的聲音,你要以這個聲音作為你學習的準繩就會犯錯誤了。他認為“正確的聲音概念不是某一個人的聲音,更不是某一個你所崇拜的歌唱家的聲音,而是按美聲唱法要求的一個客觀標準的聲音”。因此,他提出了“聲音概念”,是客觀標準概括起來的觀念。這種正確的“聲音概念”,對每一個學唱的人都是適合的。
對於什麼是正確的聲音概念,粱鏡如這樣表述:“根據個人不同的嗓音與生理條件,用最舒服的像說話那樣自然的聲音來發聲唱歌”。並告誡學習者切莫脫離自己的實際條件去模仿歌唱家的聲音,特別不要去盲目模仿他們的強大的音量、非常結實宏亮的音色及非常輝煌的高音。因為他們的音量、音色、高音是經過長期刻苦訓練才達到的。
另外,正是在這樣一個理論的基礎上,梁鏡如認為:“現在社會對民族、美聲、通俗3種唱法的界定是不科學的”。他認為“不管什麼唱法,它的基本唱法是大體相同的,隻是用聲與表達內容和感情的風格特點不同而已”。“由於有不同的風格與特點,所以3種唱法是相對應存在的”。“是不同風格、特點、語言和不同階層欣賞習慣等原因所反映出來的對聲音造型、演唱風格、情感表達、咬字特點等不同要求的結果”。
梁鏡如把這3種風格唱法的特點和所處的地位進行了總結:
美聲唱法或稱西洋唱法,通過幾百年的實踐與發展,得到了世界的公認,並創造了完整、係統、科學的訓練方法和演唱技巧。聲音造型上,發聲自如、流暢連貫、音域寬廣、音量宏大、音色優美、聲區統一,它以“美聲”作為聲樂訓練的首要條件,充分發揮聲音的表現力。“五四”運動以後,美聲唱法傳入我國,經過老一輩聲樂家的努力,培養了幾代美聲唱法的歌唱家和教育家。新中國成立後美聲唱法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取得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培養了一大批美聲唱法的優秀演唱家,他們在國內國際聲樂舞台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美聲唱法在我國學校聲樂教育中處於主導地位。
民族唱法有悠久的曆史,它是我國民間歌曲、戲曲、曲藝等唱法的總稱,也是各民族民間歌手、藝人、演員各種風格流派唱法的總和。其用嗓特點是真聲、假聲、真假聲結合或真假聲並用等唱法,在聲音造型上要求“依字行腔”(或“腔隨字轉”、“字領腔行”)、“字正腔圓”;在藝術創造上要求“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聲情並茂”;在表演特點上是“神準、情真”,“形美、味濃”;把演唱技法概括為唱、念、做、打四功和手、眼、身、法、步或稱口、手、眼、身、法五法,這是極為準確與洗煉的歸納。民族唱法植根於中國千百年來的聲樂藝術創造與實踐,符合各族人民的欣賞習慣,為人民群眾所接受,深受中國人民群眾的歡迎。
通俗唱法,具有歌聲自然、語言簡樸、感情投入、情感真摯、熾熱,演唱與形體表演相鮮合的特色;唱法上在突出個性的基礎上也吸取民族唱法之韻味與美聲唱法之所長,以貼近常人的生活氣息而受到不少聽眾的喜愛。但通俗唱法在作品的內容、音樂格調、表演趣味演唱技法等方麵,仍有進一步研究提高的必要。這樣才能發揮它通俗易懂、人人能唱、接近生活、貼近群眾,既能欣賞、又可自娛的特色,沿著更有特色更寬廣的道路發展。
在審美上,梁鏡如認為民族、美聲、通俗3種唱法,都要求具有符合最廣泛的人們客觀美學要求的美好聲音。
二、較為突出的13位代表人物
1.陳中秋
陳中秋,男,1946年出生,湖南湘鄉人。劇作家、詞作家。青少年時代他是個花鼓戲迷,10多歲他就學會拉花鼓戲中的主奏樂器“大筒”,他還能拉二胡,奏揚琴,吹竹笛,對花鼓戲的語言、表現形式他都了如指掌。1964年畢業於湘鄉縣一中,1969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係,陳中秋從武漢大學畢業分到廣東在韶關地區文藝辦公室工作,現為廣東省文聯黨組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