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用情感表達——最能打動聽眾的心(4)(2 / 3)

以上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與人交談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份,說話的時候隻有符合自己的身份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則,哪怕說得再有道理,也隻會讓談話以失敗而告終。甚至,還會像這位新娘子一樣受到他人的嘲笑。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根據自己的身份說話呢?

當你以下級的身份向上級彙報工作的時候,一定要以敬重的態度,注意措辭的嚴肅性和應有的禮節性。當你與同輩親友交談的時候,應該表現得親切、自然一些,不要一本正經的樣子,否則就會給人以故作姿態之嫌。說話不得體,不注意自己的身份,聽的人總會感到不是滋味,甚至會引起一定的反感,這就一定會影響到交際效果。

說話形式的選擇一定要符合自我角色身份,應做到以下兩點:

1.角色身份要與稱謂、口吻相適合

身份在語言的交際過程中首先表現為稱謂,可以分為對人、對己兩種。身份在交際過程中還表現在說話的語氣上麵。

2.說話形式的選擇要與場合相適應

一位湘籍著名歌星應邀在長沙作嘉賓主持“情係三湘”的賑災義演節目串聯時,隻見她手持話筒脫口而出,朗聲說道:“那次中央電視台舉行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我給‘娘屋裏’的參賽選手打了最高分,下次‘娘屋裏’的粉絲妹子到北京參賽,我還要給他們打最高分。”

這位歌星的話不無失體之嫌。假如是在私下場合對“娘屋裏”的歌曲說說私情乃人之常情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在這種義演的嚴肅場合,說的又是嚴肅莊重的大獎賽評委打分問題,如此的偏重於“情感”就會顯得“理智”有些問題,人們不禁會問,作為評委的你,公正在哪裏?

由此可見,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場合下,說話的時候都要注意自己的身份。

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講到的一個字就是“我”字。如果“我”字講得太多,過分強調的話,就會給人突出自我、標榜自己的印象,無形中就會在對方和你之間築起一道防線,形成障礙,影響交往的深入。

所以,會說話的人,在語言傳播中,一定掌握“我”字運用的分寸。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1.盡量用別的詞代替“我”

在很多情況下,可以用“我們”一詞代替“我”。就是以複數的第一人稱代替單數的第一人稱,這樣可以縮短雙方的心理距離,從而促進彼此情感的交流。

例如:“我建議,今天下午……”可以改成“我們……好嗎?”

2.可以省略“我”字的時候,就不必說出

例如:“我對我們公司的員工最近作過一次調查統計,(我)發現有40%的員工對公司有不滿情緒,(我認為)這些不滿情緒來自獎金的分配不公,(我建議)是不是可以……”

在第一句的時候已經用了“我”,主詞已經十分明確,那麼後麵幾句中的“我”就可以全部省去。這對句子意思的表達也沒有任何的影響,而且可以使句子顯得更簡潔,避免了不必要的重複,還可以讓“我”字不至於太突出。

3.盡量以平穩和緩的語調談化“我”字

在講到“我”的時候,“我”字盡量不要讀成重音,語音不要拖長,目光不要咄咄逼人,表情也不要眉飛色舞,神態不要得意揚揚,語氣要平淡。應該把表達的重點放在事件的客觀敘述上麵,而不要突出做這件事的“我”,更不要使聽者覺得你高人一等,是在吹噓你自己。

技巧9借“第三者”口吻表述自己要說的話

很多難堪的事經由“我聽人說”開頭,事情就會變得不再尷尬;有風險的話,通過別人傳過去,我們就有了進退的餘地;如果有不想或不便直接麵對的人,也可通過第三者從中周旋,可以穿針引線,以此來化解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