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愛護晚輩同舟共濟(3)(1 / 2)

後來魯迅先生為了控訴反動派的暴行,冒著生命危險,寫了兩篇文章:《黑暗中國的文藝界的現狀》和《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和先驅的血》。為了紀念柔石,魯迅先生還向刊物推薦了一副木刻《犧牲》,畫麵上一個母親伸出雙手,正把自己的孩子獻出去。

魯迅先生對辦刊物的青年們說:“這幅畫叫《犧牲》,是德國凱綏·珂勒惠支的作品。柔石生前曾經介紹過她的作品,可是現在這個勤懇的介紹者卻已經被埋在土裏了。我們連地點也不知道。請你們把它發表出去,算是我對烈士的無聲的紀念!”

徐悲鴻誠助“二石”

味甘終易壞,歲晚還知,君子之交淡如水。

——辛棄疾

在中國畫壇,生長在南方和居住在北方的現代畫家傅抱石、齊白石被稱為南北“二石”。傅抱石是中國傑出的山水畫家,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畫院院長,他和關山月合作,為人民大會堂繪製了《江山如此多嬌》大幅壁畫。他還為郭沫若的《屈原》一劇設計過服裝,同時又擅長金石篆刻,是個多才多藝的畫家;齊白石是盡人皆知的國畫大師,他獨具特色的藝術珍品作為國家的寶貴文物享譽中外。而他們的成名,是與畫壇伯樂——徐悲鴻的發現和扶植分不開的。

徐悲鴻以中國卓越的畫家著稱於世,他畫的馬馳名世界,但許多人卻不知道在他58歲的一生中,他把美術教育事業放在第一位,把個人創作放在第二位,從事美術教育工作30多年,把美術教育作為他畢生堅持不懈殫精竭慮的事業。

1931年,任南京中央大學藝術係教授的徐悲鴻帶學生到廬山寫生,歸經南昌。這年,近30歲的傅抱石正懷才不遇、湮沒於陋巷。傅曾是製傘工人,完全靠自學成才。當時正在一所小學代課的傅抱石,有一天到寓所拜訪徐悲鴻,他拿了幾塊圖章和幾張畫。徐悲鴻發現圖章刻得很好,又看他的畫氣勢不凡,就要他再拿些畫來,並留下他的地址。

第二天,徐悲鴻回訪了傅抱石。傅抱石受寵若驚,不知如何是好,特別是聽徐悲鴻說:“你前途無量,應該去留學,去深造。”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覺得自己好像在做夢。

徐悲鴻為傅出國四處奔走,爭取資助,他找到當時的江西省主席。拿出自己的一張畫,說:“這張畫留下來,就算你們買下的,南昌出個傅抱石,是江西的榮譽,你們應該拿錢,讓他深造。”省主席隻好同意出一筆錢送傅抱石去了日本。

1929年,蔡元培推薦徐悲鴻擔任北平藝術學院院長,在北平,徐悲鴻意外地發現了齊白石的作品。齊白石當年已66歲,但他的藝術橫遭畫壇保守派的排斥。當時北平美術界很保守,北平藝術學院的中國畫教學掌握在保守派手裏,畫必稱“四王”(清初畫家土時敏、王原祁、王強、王鑒,他們一味崇古,趨於程式化,缺乏藝術應有的生活氣息),學必循《芥子園》(清代廣泛流傳的中國畫基本技法圖譜),教學改革為保守派所不容。

齊白石30多歲尚未步入畫壇,隻是個匠人,57歲時為避戰亂來到北平,以賣畫為生,並無人問津。他“衰年變法”,閉門10年,大膽突破傳統手法,博采眾長,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在美術界獨立門戶自成一派。徐悲鴻到北平,一眼就看準“衰年變法”的齊白石,認為66歲的齊白石“在中國畫壇仍然是一匹能夠奔馳的千裏馬”。他兩次登門邀請齊自石為“北藝”教授,沒有得到老人的同意,又第三次去邀請。他的誠意和苦口婆心的說服,感動了老人。徐悲鴻親自駕車接白石老人踏上了學院的講台。他對學生講:“齊白石可以和曆史上任何丹青妙手媲美,他不僅可以做你們的老師,也可以做我的老師。”徐悲鴻為齊白石辦畫展、編畫集,還親自為畫集做序。

後來,徐悲鴻又回到了南京中央大學藝術係,告別北平時,齊白石畫了一副《月下尋歸圖》送給徐悲鴻並題詩一首:“草廬三顧不容辭,何況雕蟲老畫師,海上清風明月滿,杖藜扶夢訪徐熙。”二人分別後經常互贈詩畫,成為莫逆之交,感情十分深厚。

茹科夫斯基與果戈理

比親屬更親密

友誼,以互相尊重為基礎的崇高美好的友誼,深切的同情,對別人的成就決不惡意嫉妒,對自己培養一種集體利益高於一切的意識。

——奧斯特洛夫斯基

“好文章!”茹科夫斯基(俄國詩人,1783—1852)讀到一篇名為《聖約翰節前夜》的短篇小說,連連拍案叫好。事後,他逢人便打聽這篇小說的作者果戈理是誰?多大年紀?幹什麼工作?當他知道果戈理是一個21歲的小公務員時,連忙給果戈理送了一張請柬,邀請他參加一個盛大的宴會。

在宴會上,這一老一少見麵了,兩人互問寒暖,討論創作,當茹科夫斯基知道果戈理經濟窘迫時,說:“當公務員,薪金少且不說,一天埋在無味的公文堆裏,太影響創作啦!”他四處奔走,推薦果戈理當了曆史教員。果戈理很感激老詩人的關懷,常去拜訪茹科夫斯基,聽取他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