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人驚愕了,以為王粲一定是位“新貴”。一會兒,蔡邕陪同王粲來了。原來是一個衣衫破舊的瘦弱少年。客人們見了很不以為然。蔡邕覺察了大家的情緒,高聲說:“這位小客人具有出色的才能,我老頭子可比不上哪!”
在蔡邕的關心培養下,王粲的文學才能得到了提高,終於成了著名的文學家。
褚遂良為臣僚勇擔風險
人生結交在終始,莫為升沉中路分。
——賀蘭進明
褚遂良是唐朝著名的大臣,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唐太宗時曾任官累至中書令。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奉太宗遺詔輔佐朝政。高宗即位後,封他為河南郡公,人稱“河南公”,任尚書右仆射。
武則天是唐太宗身邊的才人。太宗死後,她削發為尼,與青燈佛影相伴。不久以後,被太宗的兒子李治(也就是高宗)納入後宮。入宮後,她卑辭恭讓,曲意事奉,很快博得高宗的歡心,致使皇後失寵,高宗欲冊封武則天為皇後。
消息傳出後,一些有識之士無不憂心忡忡。曾奉先王遺詔的褚遂良找來了太尉長孫無忌,司空李勳共謀對策,決定入宮勸阻。但這件事會使皇帝發怒,最先進諫言的人危險最大。為國事安寧,他們三人爭先提出入宮,大義凜然地承擔風險。褚遂良對長孫無忌說:“您是太尉,是太國舅,如果皇帝聽了您的話生氣了。有所怪罪,皇帝就會有不尊國戚的名聲,這是不可以的,因而你不能先去。”這話講得合情合理,既為長孫考慮,又替皇帝著想,讓人無法反駁。
隨後褚遂良又對李勳說:“您是開國元勳,對國家有功,如果事情進展不理想,皇帝動怒,就讓皇帝承擔了淩辱功臣的名聲,這也是不可以的。”這話說得入理,既要為國家保護功臣,又不能讓皇帝聲名有損。於是李勳也不得不聽從。
最後,褚遂良說:“我是個普通人,對國家沒有什麼汗馬功勞,隻不過因為先帝特殊的恩遇才有了今天。而且在先帝逝世之前,我又親自受命於遺詔。今天的事情,如果我不效力,死後有何麵目去見先帝呢?”說完,他深深地作了一下揖,毅然入宮進諫。
高宗出於反對意見的壓力,終因有所顧忌而暫時放棄了這一打算,但後來褚遂良終因反對高宗冊立武後被貶職而死。但其為國事擔憂,為同僚擔險的忠正剛烈之氣為後人所敬仰。
吳複古與蘇東坡師友情深
一日為師,終生為友。
——中國諺語
宋代著名文學家,藝術家蘇東坡與吳複古有過一段很深的交往。
吳複古,字子野,號遠遊,廣東揭陽人。生於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卒於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吳複古年少有文名,但性格奇特,淡泊名利。初舉孝廉,授職皇宮教授。由於不滿官場黑暗,決然棄官,築庵麻田山中(今潮陽縣境內)。他雖然出了家,但很講究養生存氣之道,他所講的“養生”,乃是儒家的修身養性,所講的“氣”,是孟子之所謂浩然之氣。史書記載他“每論出世法,以長生不死為宗事,以煉氣服藥為土苴”,反對道教的一套,主張一切順應自然,強調自我修養。
出家後,遍遊天下名山,廣交名士,雖常出入於士大夫之門,但從不阿諛奉承,對人一無所求。當時的名士都十分景仰他。
北宋詞人,天章閣待製李師中,素有“神童”之稱,為人十分傲倨,“於世少所屈”,唯獨看重複古,稱“白雲在天,引頷何及”。蘇東坡兄弟也在這個時候認識了他。向他請教作文與處世之道,並寫下《聞潮州吳子野出家》《問養生》等文章。他們雖然年齡相差數十歲,但一見如故,成了忘年交。蘇東坡豁達豪放的性格與超逸的文才很得複古賞識,而吳複古剛直脫俗的性格與道德文章更使東坡折服。東坡曾把複古告誡他的養生之法素筆抄下,引為座右銘,這就是有名的《問養生》法帖。世傳東坡善養生之法,頗受這位良師益友的影響。
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8月,蘇東坡被貶惠州,專程經潮州拜晤複古,老友重逢,分外高興。蘇東坡欣然命筆,為麻田寺題名“遠遊庵”,並作《遠遊庵銘並序》,至今麻田山仍保存有蘇東坡當年的墨跡。
紹聖四年,東坡再次被貶海南,在瓊州(今儋縣)期間,曾多次向複古表達敬意。有一件事使東坡很受感動:複古曾命其子送過東坡一些潮州特產,東坡在儋州時記起此事,乃命人帶了些海南特產鮮果給複古。誰知複古十分生氣,命來人帶回,並複函東坡,誠懇地說,朋友之交在於神交,隻要彼此心心相印,何必搞世俗的那一套“禮尚往來”呢?這樣做,隻能給高尚的友誼帶上世俗的習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