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九思的居室中掛著一幅《青菜圖》,其旁書有“為民父母不可不知其味,為吾赤子不可令有菜色。”的字樣,意在提醒自己,時刻把百姓疾苦掛在心中。
朝廷規定地方糧簿上有一筆注明可供地方官開支的例金。當時地方官員以招待過路官員作為一種重要的社交手段,利用公款宴請、送禮。這筆例金,徐九思卻分文不取,後來自行規定取消了這筆開銷。
徐九思一心忙於政務,不畏懼權貴,凡事秉公辦理,敢於直言。曾經因得罪府尹和中丞,被貶調離句容縣。
“父老鄉親數千擁而入見中丞,稱公賢”。後經吏部尚書幹預,才得以留任。升遷調入京城後,仍以國家安危,百姓疾苦為重。後來徐九思遭人陷害罷官。回到家鄉後,他興辦義學,布施賑濟,招撫流民,興修水利,依然不改利民的初衷。
徐九思,一位明朝官吏,對不良的官場習氣,敢於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對抗。他從勞動生產中解決百姓的生存問題,使濟困變成了解困,真正的讓百姓自食其力,讓他們懂得隻有靠自己勤勞的雙手才會有美好的未來。
李充嗣慎理饑民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孔子
李充嗣,字士修,內江人。明成化二十三年進士,弘治初授戶部主事。正德九年,因“治行卓異”升右副都禦史,巡撫河南。
當李充嗣來到河南任上的時候,由於河南又遇災荒,上萬災民從四麵八方彙集而來。麵對眾多的災民,開封府官員準備把他們驅趕回去,使他們到本縣去接受救濟。而李充嗣認為這樣做不妥,他說:“這些饑民已經餓到支撐不起來的程度,怎麼能讓他們爬回本縣?過去有人說過,設粥來賑濟饑民不是好辦法,硬把他們驅趕走,讓他們餓死於路上,我實在不忍心,也不能這樣做。”
李充嗣的話很有道理,而且充滿了人情味。但是,開封府的一些官員聽了李充嗣的話,卻直撇嘴,認為李充嗣不過是賣弄,有些人巴望著看他的笑話!
救災如救火,饑餓的災民吃不上飯,隨時都有被餓死的危險。救濟饑民,刻不容緩。李充嗣想到這裏,立刻召集官員,很快做出了具體安排。
李充嗣命令在四個城門附近即刻設置幾十口大鍋,並挑選勤快能幹的吏員負責,每天熬粥供給這些饑民吃。“就這個辦法?”在一邊瞧熱鬧的官員背地裏嘀咕,以為李充嗣也不過是“耗子尾巴上長瘡——能水不大”。風涼話刮到李充嗣的耳朵裏,他隻是付諸一笑,因為他很清楚像這樣的話不聽也罷。
可是,10天過去,一些喝了粥的年輕力壯人的體力逐漸得到了恢複,李充嗣心裏有底了,以為應該實施他的第二步措施了。
李充嗣在舍粥官員中挑選表現好的,負責給先返鄉的青壯年發放糧食。李充嗣知道,這時給老百姓發糧食,比發放金子還要重要,因此,必須選擇最忠實可靠的人去做,才能確保萬無一失,使真正的災民得到足夠返鄉的糧食,以免在路上餓死。
給返鄉的災民發放口糧的工作緊張有序地進行,說風涼話的官員,又傳出了新的說法,舍粥自然是善事,可是,舍到何年何月是個頭呢?得到糧食的災民是被打發回家了,可是,那些老弱病殘的饑民,卻一時不肯離去。那風涼話的源頭,就在這裏。李充嗣對於這些閑言碎語,並不覺得異樣,因為他懂得,工作隻有做徹底,才能使那些講怪話的人徹底閉嘴。
李充嗣告誡負責舍粥的官員,切不可懈怠,要繼續做好舍粥工作。又過了一個月多,那些老弱病殘的災民,也能自如走動了,李充嗣才把他們遣送回家。由於李充嗣采取了得力的救濟措施,使數以萬計的饑民獲得了新生。
在突發事件到來的時候,李充嗣鎮定自若,頂住來自各方麵的壓力,從實際出發,從窮苦老百姓的利益出發,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使救濟饑民的工作得以順利進行。李充嗣的做法,對於今天的人們說來,仍有一定的啟發與教益。
許季覺倡議救饑民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孔子
許季覺,清代浙江海寧人。在海寧,至今流傳著許季覺救饑民的感人故事。
清朝順治年間,浙江海寧縣連年遭災,饑民流離載道,沒有人給予救濟。海寧縣平民許季覺對此深感憂慮,他認為災荒這麼嚴重,官府應該救濟災民。
於是,許季覺給官府寫信,用非常激烈的言辭懇求官府迅速采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