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太平洋,從吉爾伯特開始的尼米茲攻勢中,造成日軍失敗的原因就是美軍有了機動部隊。人們會想,航空母艦有其薄弱環節,比如,隻要善於奇襲,即使一架飛機也並非不可能把航空母艦壓製住。然而實際上日軍無論怎樣反擊,也無法美軍艦造成哪怕是輕微的損傷。相反,隻是自己的飛機遭到損傷。而美軍機動部隊所到之處,猶如刮了一場台風,其慘狀令人目不忍睹。日軍經過千辛萬苦積攢起來的家底叫它一下子破壞得一幹二淨!如果能贏得時間,讓日軍方的戰鬥力達到所希望的水平,那麼,戰局不就可望好轉了嗎?……難道美機就無法擊敗嗎?想是這麼想,可就是毫無辦法。
如果失掉馬利亞納,那麼B—29必然要出現在日軍上空,而且從此種飛機的性能可以明顯看出:隻要一出現,就必然象當年B—17剛一出現時那樣很難擊落,給日軍帶來極大危害。要想不讓馬利亞紈失掉,就必須殲滅美機動部隊。然而這是辦不到的。
以大本營海軍參謀身分經常主持航空作戰的那個人就是開戰之初就製定過奇襲珍珠港計劃的源田實中佐。根據珍珠港作戰的經驗,人們再次考慮到乘美軍之虛,攻其不備的問題。美軍機動部隊一旦出動,對其實行正麵迎擊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其返回基地停泊時,對機動部隊的核心———十數艘航空母艦進行襲擊並一舉殲滅並非沒有可能。何況航空母艦停泊時,戰飛機幾乎完全不出動,加之馬朱羅附近又沒有大型陸上基地,日軍受敵機的危害較小,轟炸和魚雷攻擊的命中率都比較高。
源田中佐可能是基於這一指導思想,對各種具體的作戰構思作了反複推敲,提出了一個自以為頗為“雄渾”的方案吧?這一作戰方案的代號就是“雄作戰”。
1.作戰目的:
奇襲在馬紹爾群島泊地停泊的美機動部隊,主要是殲滅美軍正規航空母艦,借此以期扭轉戰局。
2.作戰方針:
用第一航空艦隊(角田部隊)、第二十二航空戰隊(在特魯克)和第三艦隊(小澤部隊)的主力實行空襲,為策應這一軍事行動,潛水艇戰隊的部分艦隻應裝載特-4型坦克(水陸兩用的特種戰車,主要用於橫斷環礁入侵作戰)。
3.使用兵力:
A.陸基航空兵力
第一航空艦隊:陸基攻擊機 60架
陸基轟炸機40架
艦載轟炸機50架
艦載戰鬥機100架
偵察機2架
第二十二航空戰隊:陸基攻擊機 20架
總計272架
B.海上航空兵力:
第一航空戰隊
第二航空戰隊} 第三航空戰隊
全部
此外,輔助航空母艦(海鷹,大鷹,雲鷹,神鷹)的大部分用來裝載第一航空艦隊的部分戰鬥機。
大致兵力:戰艦 200艘
戰鬥轟炸機50架
艦載轟炸機130架
艦載攻擊機150架
偵察機若幹
小計530多架
總計約800架
C.大部分水麵決戰兵力
4.作戰要領
A.使用基地:威克島、南鳥島、特魯克,波納佩島、瑙魯。
B.海上兵力,在準備好燃料的情況下,從陸奧海灣出發,否則從內海西部出擊,爾後,從南鳥島北側,威克島東側南下,從馬紹爾群島東側開始攻擊,陸上兵力主要從威克島開始攻擊。
C.攻擊目標:敵航空母艦及其基地。
D.事先偵察:由第一航空艦隊的偵察機在瑙魯中轉偵察。
E.攻占:建議用部分兵力實施。
F實施日期:昭和十九年5月中旬。
對於這一作戰預案,軍令部內部也有一部分人特反對意見,但作戰科長山本親雄大佐和首席作戰科員梗尾義男中佐則熱烈讚成。在大體就緒之後,得到了軍令部總長永野大將的非正式同意。
這期間,為了同聯合艦隊司令部進行聯係,山本作戰科長和源田作戰部員一起乘飛機去帕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