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六章 最後一戰?(1 / 2)

在江淮戰役完成之後,中央對關內各大戰略區進行了一定的調整。撤銷原來的淮南、淮北、蘇北、蘇中軍區,將四個軍區統一整編為江淮軍區,以新四軍軍部組成江淮軍區司令部。由陳翰章擔任江淮軍區司令員兼新四軍軍長,新四軍原來的代軍長轉任政委。

抗聯調進關的坦克部隊,在完成江淮作戰之後。一部就地編入江淮軍區,一部則調到石門,航空兵的配備則以江淮軍區和平津沿線為主。此次整編之後,江淮軍區已經成為關內各大戰略區之中兵力和配置,僅次於擔任總預備隊的晉察冀軍區。

對於入關部隊被成建製的改為新四軍,楊震也隻能搖頭苦笑。實際楊震認為如果將晉察冀軍區部隊和晉冀魯豫軍區部隊一部,南下與新四軍和編,抗聯進關部隊完成江淮作戰之後,分別部署晉察冀與山東軍區,擔任關內全軍總預備隊效果會更好一些。

但楊震也明白,在這件事情上自己還是不插言的為好。中央這麼部署,肯定是有中央的意圖和想法。所處的環境和地位不同,考慮問題的角度也不同。中央將抗聯部隊與新四軍和編,應該更多的還是考慮江淮周邊的整體形勢。

至少眼下在中國戰場,對僅剩下江南一隅外加台灣的中國派遣軍,可以保持足夠的威懾力的同時。也對其他方向,同樣保持著足夠的威懾力。最關鍵的是江淮之地,雖說眼下正受到黃河的侵害,但相對於華北來說要富庶的多,也有足夠的實力支撐大軍的供應。

此次收複江淮加上冀中以及山東的產糧區,讓關內老區的負擔基本上可以下降到之前的三分之一。如果黃河三角洲地區在開墾出來,按照目前的墾荒速度來看,這個比例更是可以再降低一些。

不過中央也考慮到東北的開發問題,在江淮戰役完成後。從新四軍和山東軍區,調往東北一批部隊,成建製的轉為農業部隊,加快對遼河三角洲的開發。而山東軍區也加大了對黃河河口的屯墾力度,以盡可能的減輕關內的負擔。

楊震堅持開發遼河三角洲的要求,雖說給東北財政帶來了一定的負擔,但整個遼河三角洲的開發速度卻很快。四五年五月底,遼河油田第一口油井正式出油。而且根據某位美國專家預計,如果保持足夠的投入,儲量不低的遼河油田,將會成為第二個羅馬尼亞。

遼河油田開發成功,讓楊震的心放了下來。而六月末第一船遼河油田產出的石油,運往挪威以支付從挪威購買德國裝備的剩餘款項,以及隨後出口到法國的五萬噸石油訂單的簽訂,也讓東北緊張的財政大大的鬆了一口氣。

隻是眼下財政一樣快要破產的法國人,卻沒有足夠的現金來支付這筆石油訂單。但楊震也很大方的同意法國人可以不用支付現金,而是用其在德國占領區的工業設備,以及法軍繳獲的德國裝備來頂賬。但隻限定於指定的設備和裝備,以及相應的技術。

法國人占領區是德國汽車工業與光學的主要分布區,這裏有雄冠整個歐洲,即便放眼世界也居於領先的工業基礎。汽車工業設備,楊震沒有太指望。但是光學設備和技術,卻是中國人眼下最急需的。

這兩筆交易做的雙方皆大歡喜,一個得到了急需的設備,一個慷他人之慨搞來了自己急需的燃料。眼下同樣囊中羞澀的法國人還是很現實的,麵對著整個歐洲燃料緊缺的局麵,隻要能不用支付大筆現金,搞來急需的油料,他們可以不管做生意的對象是誰。

對於眼下的法國人來說,戰爭已經結束,美國人的慷慨已經停止。國內先經過德國人長期占領掠奪,後北部工業重鎮又稱為西線主戰場之一。雖說在法國境內的大規模戰事,隻維持了半年,但產生的破壞也足以驚人。

眼下對於法國人來說,搞到廉價的、最好不用支付現金的物資來源,渡過戰後最初的危機,為國家恢複創造條件已經成為首要的選擇。這個時候中國人願意做這筆交易,對於法國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

至於德國人,讓他們去見鬼去吧。這些德國佬都餓死了,對法國才是最好的消息。二戰之中被德軍全麵占領,無疑對高傲的法國人是一個嚴重的打擊。這個時候中國人提出財政快要破產的法國,用法國占領區的設備和技術,以及法國的工業產品換取石油和藥品,是傳統出口市場基本上已經丟給美國人的法國人自然樂不得的。

法國是第一個,然後就是比利時、荷蘭、挪威、丹麥、丹麥,甚至包括整個二戰之中,德國人的盟友意大利,都提出同樣的要求。不用支付現金,對於這些被打的殘破國家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好的辦法。隻不過這些在德國沒有占領區的國家窮的很,可以交換的東西有限。

但中央認為這無疑是一個用來交朋友,打開貿易通道的好時機,第一時間批準了楊震提出的關於以石油加上糧食,以及天津與遼東的紡織品,與西歐國家采取以貨易貨的貿易,即解決了歐洲國家的燃眉之急,也獲得了一定的技術和急需的設備。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