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三章 戰鬥機部隊之傷(2 / 2)

與飛機產量迅速下滑相對應的是,飛行員的補充越來越困難。成批的空戰老手,不是陣亡在中國戰場,就是損失在太平洋戰場。本土防空作戰,也損失了很大一部分飛行員。那些匆忙訓練出來的少年兵,無論是技術水平還是空戰能力,都遠遠無法與他們前輩相比。

日軍大本營咬牙拿出了三百多架最新式的疾風戰鬥機,但其參戰的飛行員卻未能將這種戰鬥機,優異的性能發揮出來。麵對抗聯在預警機指揮下的同樣性能優異的戰鬥機群,在空戰之中遭受了異常慘重的損失。

隻是此戰過後盡管打掉了日本陸軍航空兵的骨頭,但是抗聯本就不多,經過連續苦戰後,幸存數量更少的拉五FN和拉七戰鬥機,也隻能全部退出一線。尤其是拉七這種被稱之為二戰之中,格鬥性能最出色的戰鬥機,在此戰過後全部退出了抗聯的編製。

營救回來的飛行員,被調往後方準備接手德製戰鬥機。再加上拉五FN戰鬥機因為機體壽命的原因,全部退出一線作戰序列。在完成飛行轉換之前,盡管涉及到的飛機數量不多,但是出現的空檔,也抗聯的戰鬥機部隊實力有些明顯下降。

拉式戰鬥機全部退出一線,再加上更早一些退出裝備序列的拉格三戰鬥機群,加在一起這缺口就很大了。為了彌補戰鬥力出現的空檔,航空兵隻能加快已經運到的德製戰鬥機的轉換訓練。

但這些德製飛機在抵達東北之後,要進行檢修和改裝一些設備,形成戰鬥力還需要一段時間。盡管地勤人員以及各個航空大修廠的工人,已經是開足馬力連軸轉,但依舊無法滿足需要。

楊震也不知道德國人是怎麼想的,戰鬥機要隨著戰況不斷的進行改進這一點很正常。可每一個大的型號下麵,還有為數不少的小的型號。這些型號從發動機到很多東西,都是截然不同的。這些戰鬥機運抵東北之後哪怕是全新的,也要根據中國戰場自身情況進行一部分的調整。

FW一九零戰鬥機到戰爭的後期,更多的是被當成戰鬥轟炸機使用,機身上裝滿了轟炸用的設備,製約了這種戰鬥機性能的發揮。而這些設備對於抗聯來說,根本就沒有任何的用處。大部分的炸彈掛架,以及為了德國人為了反坦克需要,而加裝的大口徑機炮都要拆除。

重新安裝沒有安裝的高度表,並拆除一部分對地攻擊而增加的裝甲。盡管這種改進之後,成為純空優戰鬥機的FW一九零戰鬥機,性能比原來有了較大提高。在與蘇製拉七戰鬥機,以及雅克九戰鬥機,抗聯手中的幾架P五十一B、C、D型戰鬥機對抗演練之中,表現的異常出色。

在模擬空戰之中,屢屢的擊落P五十一戰鬥機。尤其本就出色的翻滾性能,在經過改裝後更加出色。原來比較差一些的爬升性能,也在拆除了一些不符合中國戰場需要的東西之後,也得到了改善。

但這種改進雖說大幅度提升了性能,但卻是需要時間的,也導致了換裝緩慢。而且原有的部分帶傷的飛機,也需要大量時間去維修。盡管從歐洲獲得的德製戰鬥機數量不小,可換裝的速度卻很慢。

隻有部分新出廠還未來及的使用,德國就投降而保存下來的ME一零九戰鬥機,換裝的速度比較快。至於被戰鬥機部隊寄予了很大希望,可以與P五十一戰鬥機對抗的FW一九零戰鬥機,換裝的速度一直都相當緩慢。

一時之間,抗聯的一線戰鬥機部隊隻剩下從護航作戰,以及對日本本土實施壓製作戰之中抽調的雅克九戰鬥機,以及四四年抵達的部分德製FW一九零戰鬥機群。即便加上不需要進行改裝,第一批服役的德製ME一零九G型戰鬥機,數量也不到一千架。

這些戰鬥機既要負責東北和華北境內的防空,又要負責對日轟炸護航以及空中壓製,外加朝鮮戰場上的防空任務,就多少有些捉襟見肘了。很多地區的防空任務,隻能暫時由攻擊機部隊的P四零戰鬥機暫時替代。

到一九四五年七月初,在德製戰鬥機大批量轉到一線服役之前,抗聯在東北內地的防空兵力甚至隻有五個德製ME一零九G戰鬥機中隊,擔任北滿以及南滿兩大工業區,以及大連港的防空重擔。而在後方等待飛機的飛行員,則達到了上千人。

不過這些待機的飛行員,也並未完全的無所事事就那麼幹等著。除了被輪番組織去五大連池或是興凱湖修養之外,還被分批組織到藍軍基地,針對下一步整體作戰需要,實施一係列的新戰術演練。

好在關內戰場上的日軍少量殘存的航空兵,基本上已經無法給關內戰場帶來任何的騷擾,這無疑減輕了很大的一部分壓力。某些方麵的騷擾,在挨了一頓胖揍之後也消停了許多,關內戰場的防空壓力並不大。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