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三章 戰鬥機部隊之傷(1 / 2)

楊震逐步削弱對日空襲,並不是就要徹底的廢除戰略空軍。他這個時候減少對日空襲投入,除了為自己下一步的戰略安排做準備之外。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他要開始為戰後積攢本錢了。

而且削弱不代表就徹底的停止,隻是對日轟炸的目標上,針對性更強了一些而已。至於對日本城市的轟炸,楊震全部拱手交給了美國人。在目標的選擇上,更多的是對日本本土日軍兵力集結地轟炸一直都沒有停止。

四月份的時候,出動最後二百六十架斯特林轟炸機,對東京日本近衛第一師團的駐地,實施了一次大規模的轟炸。在情報部門的配合之下,最後一次出動的斯特林轟炸機,將整個近衛第一師團駐地夷為平地。

這個近衛第一師團在睡夢之中措不及防,在此次轟炸之中傷亡近三分之二。而五月末抗聯還出動了一百二十架轟炸機,將北海道的日本一個小油田,炸了一個底朝天,徹底結束了日本本土那點可憐的石油產量。

就在江淮戰役正式結束的六月三日當天,出動一百八十架轟炸機,對台灣日軍一係列目標實施轟炸。隻是在完成對台灣日軍目標轟炸後,這批轟炸機群的一半,直接降落在已經完成整修的蘇北境內鹽城、徐州機場,剩餘的一半則降落在山東與河北的濟南、滄州機場。

這批轟炸機群不在返回東北,就駐紮在兩地執行對東戰略威懾作用。到這批轟炸機調離,以及封存了全部的斯特林轟炸機。在加上近期戰損的飛機,以及因為故障損失的飛機。抗聯留在東北執行對日轟炸任務的轟炸機,隻剩下原來的四分之一多一些。

而其中除了備用機一百四十架之外,真正投入一線對日空襲的,也隻有四百架B二十四轟炸機。不過在五月份,抗聯航空用鋁是美國援助的之外,其餘所有零部件都是自產的第一架B二十四轟炸機,也已經完成全部項目試飛,到了可以投產的環節。

同時使用自己生產的航空用拉杜鋁,製造的B二十四轟炸機,也正在處於全麵試製之中。如果順利的話,在有幾個月也可以完成試飛。但按照楊震的部署也隻是進行試製,並不準備投入生產。

按照楊震的思路,試製B二十四轟炸機,隻是為了下一步生產B二十九轟炸機做好鋪墊,積攢生產與製造大型飛機的經驗。並檢驗東北生產的拉杜鋁質量,能不能滿足製造大型飛機的需要。並培養製造大型飛機的技術工人,尤其是合格的鉚工與鍛工。

隻是楊震雖說逐步開始減輕對日空襲力度,但是在五月末、六月初,在朝鮮戰場突然加大了投入。盡管沒有親手接過指揮權,但是卻給了朝鮮集群司令員杜開山,以調動全部駐朝有生力量的命令。

相對於到六月三日正式完成對合圍圈內日軍最後清剿,林總指揮的大軍進抵長江北岸為終點,江淮戰役全部結束後再次平靜下來的關內戰場。以及於五月九日正式打響,眼下正打的熱火朝天的衝繩戰場。

原來戰事強度並不算大,與四二年起抗聯發起的曆次戰役相比,也就算是一場中等規模的朝鮮戰場,卻一反常態的熱鬧了起來。但在朝鮮戰場,抗聯的攻勢表麵上看是聲勢浩大,但卻是穩紮穩打與虛張聲勢相互結合,將日本朝鮮軍穩步向南的一步步的壓縮。

不過雖說在朝鮮戰場上,楊震始終控製著攻擊節奏。但楊震卻調集一部分戰術轟炸機,組成了以A二零攻擊機為核心的戰術攻擊集群,將朝鮮海鮮嚴密的封鎖起來。朝鮮海峽上的每一條船,都成為抗聯攻擊機的攻擊目標。

麵對抗聯的封鎖戰術,為了保證本土與朝鮮南部之間的聯係,日軍大本營冒險削弱了本土的防空力量,想方設法的抽調了四個疾風戰鬥機組成的航空戰隊,為來往朝鮮半島與本土的船隻護航。

抗聯護航的戰鬥機群,與從日本本土起飛的日本戰鬥機群,在朝鮮海峽上空連續爆發了數次大規模的空戰。抗聯的拉七戰鬥機與雅克九戰鬥機群,與日本陸軍的疾風戰鬥機群不斷的在朝鮮海峽上空進行著激戰。

相對於日本東海岸日本海軍僅存的戰鬥機群,與鋪天蓋地的美軍艦載機,以及英軍從歐洲戰場調來的航母編隊艦載機,發生的連續空戰。盡管抗聯與日本陸軍,都投入了相當一部分的有生力量。但卻沒有日本東海岸戰場的空戰,那麼的引人注目。

但連續爆發的空戰,盡管參戰的抗聯航空兵戰鬥機部隊損失很大,但日本陸軍駐本土的戰鬥機群也一樣損失慘重。連續幾場大規模的空戰下來,在加上衝繩戰場上的損失。日本陸軍留守本土的戰鬥機部隊,在被打掉了三百多架戰鬥機後,徹底被打掉了元氣。

此時的日本本土航空工業,大部分被轟炸機摧毀。再加上四四年底東海大地震的損失,以及喪失了航空用鋁的最大來源,日本本土的飛機生產能力,已經下降到了一個若有若無的地步。被打掉十架飛機,能補充一架就已經很不錯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