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三章 還是術有專攻為好(1 / 2)

說完這番感歎後,楊震微微沉默了一下後道:“老郭,在太平洋上美軍已經打到日本的家門口。我們也從朝鮮,逐步逼近了日本本土。在東南亞戰場上,英美聯軍與重慶方麵的遠征軍,也已經收複整個緬甸。”

“英軍也加大兵力投入,對荷屬東印度群島發起攻擊。澳大利亞軍隊在美軍的支援之下,也對攻入本土的日軍加大攻勢。至於我們也已經收複整個東北,切斷了眼下日本能夠獲得物資的最大基地。”

“根據情報顯示,眼下日本本土無論是軍工原料,還是糧食供應,都已經下滑到了最低穀。軍工廠開工的平均不到三成,鋼鐵產量下滑到戰前的兩成。居民每天兩個飯團,即便是軍人每人每天不過五百克的糧食供應。物價狂漲、物資奇缺,經濟已經瀕臨崩潰。”

“實際上除了部分死硬分子之外,大多數日本人也清楚自己打不下去了。如果不是日本國民天生的服從性,恐怕日本人早就學意大利了。不過衝繩島戰役結束後,日本人恐怕就要有下一招了。”

“這場戰爭打到這個份上,應該是已經到了最後階段。無論美國人下一步的攻擊目標選擇在那裏,這場戰爭都已經維持不了多長時間,甚至可能隻有幾個月。日本人很精明,他們不會拿著全民族的最後命運,去與美軍在本土較量的。”

“德國本土的戰況,日本人可是看的很清楚。一旦讓戰爭進入到本土,結果隻能是日本本土被徹底的打爛。戰爭真的進入日本本土,整個日本有徹底被都打爛的危險。所謂的一億總玉碎,那是喊給美國人和自己老百姓看的。我想美國人下一個戰役目標無論是那裏,恐怕打完了日本人就要低頭了。”

“最遲再有四五個月,這場戰爭恐怕就要徹底落幕。老郭,你想沒有想過戰後,想要做些什麼?如果有什麼想法,現在就可以和我說一說,有些事情趁著我還在東北,可以幫你解決或是協調。我知道你現在,肯定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

楊震的這番話,郭炳勳微微遲疑了一下後才道:“一號,如果戰爭真的快要結束了,我想在戰後辭去東北軍區兼抗聯參謀長的職務,去辦一所像法國聖西爾軍校那樣的軍事學校。這些年的戰爭打下來,我感覺我們最缺乏的不是飛機、大炮,而是一個係統的、正規的軍事教育體係。”

“盡管您想盡辦法,組建了各種教導隊、培訓班,以及軍事學校。但各級幹部培訓時間還是太短,與其說軍事學校,還不如說是速成培訓班。部隊一直在擴編,一場大戰下來基層幹部傷亡很大,隻能加快培訓步伐。”

“自從擔任這個參謀長以來,我一直在想什麼時候,我們也能建設一個法國聖西爾軍校,那樣的真正軍校。對我們的基層軍事指揮員,進行係統、正規的培養,而不是現在這種速成班外加文化補習學校一類的軍校。”

“而且這幾年的大戰下來,我這個參謀長已經是精疲力竭、心力交瘁。在對日戰爭結束後去辦一所軍校,即可以一圓自己的夢想,解決部隊中存在的最大難題,同時也讓自己可以休息、休息。”

郭炳勳的這個想法,楊震了然的點了點頭道:“你說的這個問題我在中央期間,與主席和老總都研究過。隨著我軍的裝備水平上升,以及編製越來越大。原有的基層幹部,無論是能力和水平都已經滿足不了需要。”

“中央的意思還是以蘇為師,成立各種軍事政治學校,加快幹部的培養進程。以滿足部隊裝備水平上升,對基層指揮員的需要,重點就是航空兵、裝甲兵和炮兵一類的技術軍兵種院校。你有這個想法,我可以去和中央爭取。”

楊震提出的要學習蘇聯軍事教育體係的思路,郭炳勳道:“一號,我很不讚同蘇式劃分過細的軍事教育理念。誠然,我們沒有歐美那種大學軍官後備團的補充教育體係。在一個大學生異常寶貴的國家,我們至少在短時間之內,也不可能建立這種體係。”

“但我還是傾向於培養歐美那樣的全科培養體係,而不是單純的以兵種劃分。您也知道步兵與炮兵和裝甲兵,在戰場上的劃分並不是那麼完全清晰。炮兵軍官如果不懂步兵戰術,怎麼能配合步兵作戰?步兵指揮員如果對炮兵戰術一知半解,怎麼能充分利用炮火掩護?”

“我的意思還是以三年為期,第一年學習基礎軍事理論。第二年不分專業的學習基礎指揮知識,第三年分科學習專業指揮。不過無論任何的兵種,都要學習步兵戰術。同時我的想法是,所有的學員除了學習軍事知識之外,還要加入部分大學課程。”

“比如法律、建築、基礎物理、外語等科目,還要加入部隊管理課程,以培養學員的多方麵能力。畢竟部隊是金字塔型的結構,不是每個人都能升到更高的位置上去。大部分的基層幹部,在服役一段時間之後,最終還是要轉業到地方工作。”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