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生路未必就是生路(1 / 2)

雖說王效明的反應速度絕對不慢,但第三軍主力撤退的決心和速度,依舊超過了王效明的判斷。早就有了一定準備中山惇中將,撤退行動雖然顯得倉促了一些,在整體的行動上卻是慌而不亂。

盡管承受著抗聯巨大的壓力,但第三軍所屬各部日軍,並未一窩蜂的全部向東撤退。而是采取了交替掩護,並以兩個旅團的兵力,加上所有無法攜帶的炮兵,加強到鳳城南北兩個方向各個要點,全力掩護第三軍主力撤退。

王效明組織的第七次迂回穿插,盡管更靠東一些。旦依舊遭遇到鳳城以北一線日軍頑強抵抗,遲遲無法突破日軍防線。被當麵之配備了超編炮兵的日軍一個旅團,阻擊在八道河與草河之間。

鳳城以北地區日軍準確而又凶悍的交叉炮火,將迂回部隊每一條進攻路線,都徹底的封鎖住。即便是迂回部隊不斷的變化穿插位置,但麵對占據所有地形優勢的日軍,頑強的抵抗依舊是進展緩慢。

這裏不是開原東部的淺山區,而是長白山區向著遼東地區延伸部分。不僅僅是山高林密那麼簡單,地形複雜多變,山勢也顯得很陡峭。最關鍵的是因為人煙稀少,很多地方就連最簡易的山區道路都沒有。

這一帶在後世是驢友探險的好地方,以及很有名的旅遊區。但是對於一個戰場來說,卻是太過於陡峭。而日軍在從寬甸撤退之前,為了阻止抗聯的追擊,又炸掉了其修建在鴨綠江上的水豐水電站,位於寬甸境內碑碣的副壩。

這道副壩是這個日本人三七年修建水豐水電站的時候,專門為確保電站安全,為這座亞洲最大的人工湖修建的泄洪通道。寬甸境內是整個東北的暴雨中心,每年夏季雖說隻有一個月,但是這雨量卻是相當的大,年降水量平均在一千至兩千毫米左右。

在山區地形又處在多雨地帶的情況之下,所以日本人在麵對中國境內方向,專門修建了用於泄洪的副壩以確保電站的安全。盡管眼下寬甸已經進入冬季,但整個水豐電站因為發電的原因,整個庫區水麵尚未結冰。

而且關東軍在炸毀副壩之前,還關閉了整個發電站,停止了全部水量的下泄以盡可能多的蓄水。關東軍這個時候炸掉了這座副壩,不僅給沿庫區的中國百姓帶來了很大的損失,也在王效明的迂回部隊麵前,製造了一片人工洪水。

好在這個時候,寬甸的雨季已經過去,開始進入漫長的冬季。整個水豐水庫雖然還沒有開始結冰,但整個水庫的庫容量遠還沒有到最高峰。這片關東軍製造出來的人工洪水,雖說戰前關東軍便已經關閉電站蓄水,但冬季的水量遠無法與夏季相比。

關東軍炸掉副壩,人工製造的泛濫區域麵積還不算太大。但問題是盡管泛濫區不算大,可也讓王效明的迂回部隊,隻能在寬甸縣城以西行動。不僅無法直接向鳳城穿插,而且進攻的區域顯得過窄。幾乎所有的進攻路線都暴露在日軍炮火之下,也是造成進攻進展不暢的主要原因。

反倒是南線陶淨非向鳳城方向投入的一個師,卻取得了較大的進展。連續奪取了高裏寨、哈達嶺兩個戰略要點,從南麵逼近了鳳城方向。不過主力兩個師正沿著岫岩至安東公路,全力向安東攻擊前進的陶淨非,在鳳城方向投入一個師的兵力明顯不足。

在攻占哈達嶺一線後,向鳳城方向的後續進攻,被日軍頑強阻擊在鳳城以南的最後一道屏障,鳳凰山西麓至雞冠山一線。鳳城以南的日軍一部,依托鳳城南部的鳳凰山、雞冠山險峻地形。死死的將陶淨非的這個師,擋在了距離鳳城不過幾公裏的地區。

該部雖說不顧傷亡多次突擊,終因地形過於險峻,而遲遲無法取得突破。特別是鳳凰山西麓以及雞冠山正麵,因為山勢過於陡峭,而攻堅作戰進行的異常吃力。鳳城南北戰場以及安東戰場的日軍頑強抵抗,在草河與鳳凰山之間,為第三軍主力突圍保留了一個寬達十餘公裏的缺口。

中山惇中將利用這個遲遲無法徹底封閉的十餘公裏缺口,組織部隊拚命的東撤。而在他們身後的抗聯追擊部隊,卻被其留下來斷後的部隊依托地形節節抗擊,死死的纏在安奉鐵路沿線的崇山峻嶺之中。

王效明多次組織超越追擊,雖說也截斷了為數不少的日軍撤退部隊。但是因為地形過於複雜,日軍撤退的又相當突然。同時一線作戰部隊,與被留下掩護的日軍糾纏過緊。後續增援兵力,尚未趕到造成兵力使用上的不足。

鳳城以西的日軍大部,卻還是沿著安奉鐵路以北山區,快速的向著始終無法完成合圍的那個缺口湧去。整個從連山關到鳳城一線的安奉鐵路沿線,到處都在激戰之中。但王效明的圍追堵截,卻因為多種原因而始終無法奏效。尤其是東線的迂回部隊,遲遲無法完成對合圍圈的最後十餘公裏的封鎖。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