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讓這位牧達夫大佐沒有想到的是,在他最終吐口之後。被壓縮在海灘一隅的這兩千多日軍殘兵敗將,居然有三分之二的人,在軍官的帶領之下向當麵的抗聯部隊繳械投降。等到王光宇下定的最後兩個小時時間到了之後,牧達夫身邊隻剩下了三四百人還在他身邊。
目瞪口呆的看著自己身邊僅存的這幾百人,此刻牧達夫大佐心裏徹底的冰涼。他沒有想到就幾個軍官,會拉走這麼多的部隊,做出在戰場上向敵軍投降這樣有損帝國軍人榮譽的事情。這在哪怕就是一年之前,也是絕對不可想象的。
其實葫蘆島殘存的日軍,出現大量戰場投降的事件,牧達夫大佐也沒有必要過於驚訝。整個第四軍的兵力之中,那些精銳不是戰死在義縣,就是被飯田祥二郎編入第一批撤退的梯隊,隨著運輸船一同去了渤海龍王那裏作客。
被飯田祥二郎留在葫蘆島堅持的,不是輜重兵、工兵等非一線戰鬥部隊,就是從前沿撤下來的日軍殘部。而這其中就地在南滿動員的所謂在鄉軍人,或是從本土二次動員的老兵,又占了很大的比例。
各級軍官之中,二次、甚至三次動員的預備役軍官,基本上占據了大多數。這些人年紀不小,早就已經拖家帶口,甚至孩子都一大幫。其決死戰鬥的精神意誌,遠遠比不上那些年輕的士兵和軍官。
眼下兵源日益枯竭的日軍,為了補充越來越大的戰損,早就已經開始到處收羅補充兵源。大量的朝鮮人以及原來從不征兵的台灣人,都已經開始大量的動員甚至是強征。甚至就連遍布日本的黑社會那些混混,都已經穿上軍裝丟進了部隊。
而飯田祥二郎將第四軍剩下兵力之中最精銳的部隊,放在了第一批撤離的名單上。留下來的部隊除了少數兵力之外,都是這種雜七雜八人構成的部隊。你讓決死精神根本就與那些一流部隊兩碼回事的日軍,去決一死戰根本就不可能。
而留守部隊之中的那些有決心決一死戰,比較死心眼的年輕軍官,大多早就已經戰死在前沿。活下來的都是見勢不妙,撒腿開溜的那些預備軍官。讓這些拖家帶口的軍官,與那些無牽無掛的年輕軍官比決死精神,本身就是強人所難了。
更何況這些預備軍官,很多人的家屬作為開拓團移民,所在的地方已經被抗聯攻占。家屬都已經當了俘虜了,這些軍官那裏還會在決一死戰?在無望的情況之下活下去,與自己老婆和孩子相聚,對於這些人來說比什麼都重要。
所以幾個軍官一帶頭,大部分的人也就跟在後邊隨波逐流了。搞的最後牧達夫身邊,隻剩下了三四百人。看著身邊僅剩的這點人,沒有想到他一向引以為豪的,以悍不畏死精神著稱帝國陸軍會在自己手中,出現如此大規模的投降潮,牧達夫大佐自己也徹底的失去了決戰到底的決心。
也許是對於自己部下,在最關鍵時刻的背叛,徹底的心灰意冷。也許是一向讓他引以為傲的,日本陸軍所謂決死精神的徹底喪失,讓他徹底的喪失了最後一絲勇氣。他眼中帝國軍隊墮落,讓他這個死硬分子也無可奈何。
大規模的投降事件發生之後,這位無論是精神還是意誌上,都已經處於絕對崩潰的牧達夫大佐,在命令帶隊的一個中隊長帶著這些人向抗聯投降之後,自己拔出了軍刀切腹向天皇謝罪。他沒有帶著僅剩的這三四百人,進行最後的抵抗。
因為他在這最後的幾百人眼中,同樣看到了對活下去渴望的神情。他知道軍心士氣,已經徹底的崩潰。而這種崩潰作為一個在日軍之中服役,已經十餘年的日本陸軍大佐,他還是第一次看到。
關東軍司令部在關鍵時刻搞出的領導先走,派出飛機將第四軍司令部撤走。讓本就因為別人都撤走了,而自己需要留下來堅守,而已經士氣低迷的軍隊更加的低落。盡管飯田祥二郎中將的撤離行動一直在保密,但這種事情是保密不了太長時間的。
之前戰局還算僵持的情況之下,這些人還能堅守一些時間。但一旦戰局處在極其不利的態勢之下,這些人的精神和意誌也就徹底的崩潰。自己身邊的這些人,之所以沒有直接選擇他們同僚的選擇。
不是為了其他的原因,是他們擔心自己將情況上報給關東軍司令部。他們在國內的家人,會因為他們的行動,受到嚴厲的處罰,做出的掩耳盜鈴的舉動。而絕對不是他們有跟隨自己,與敵軍決死一戰的決心。
他知道即便自己勉強下命令抵抗,恐怕也堅持不了太長時間。甚至這些了無戰意的下級軍官和士兵,搞不好會直接給自己那麼一槍。也是一路上中隊長、大隊長當過來的他,知道那些老兵心狠手辣、下手可黑著那,在背後打自己黑槍可絕對不會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