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接手的偽滿部分高等教育,說白了除了奴化教育之外,就是為了日本人將東北建成他們穩固殖民地,而采取的配合和補充式的教育。盡管也有一些工業和農業等所謂的實業大學,可一年招收的學生還是日本人和朝鮮人為主,其中中國人比例才多少?”
“建設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國,需要的不是什麼文學家、舞蹈家、音樂家,是成百上千的掌握了現代化科學知識的理工科人才。文科雖說不能沒有,但是在現實需要麵前,也隻能暫時的放一放。等全國都解放了,我們可供招生的底子再好一些,現培養也來得及。”
“連鍋端的方式,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很多問題上,上級要看的是全局。正所謂站多高、望多遠,上級要有上級的考慮,不可能顧全到方方麵麵。很多問題上,隻能從大局著手,至於細微之處也就顧及不到了。”
“不過,這種情況隨著形勢的變化,也不會是一成不變的。畢竟環境在變、形勢在變,上級的決策也會根據形勢需要而轉變的。畢竟這個國家也是需要報刊的編輯、作家和記者,還有音樂家和美術家的。”
“至於人才控製過死,限製了知識分子流動的問題,這的確也是一個問題。可這也沒有辦法,誰都想去生活條件好一些的大城市生活。誰都知道去一個大城市的學校當一個教師,要比在一個位置偏僻的礦區,當一個工程師悠閑的多。”
“要是不按需分配,恐怕一些農村和偏遠的小城鎮,本就不多的知識分子都要跑光了,也沒有幾個人願意去礦山工作?我們盡可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證各方麵的需求。雖說在很多方麵不是很完美,但這世界上本身就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不是嗎?”
“眼下的計劃體製雖說死板了一些,但是對於我們的建設,起到的作用還是很大的。我們要想在短時間之內,建設成我們自己的工業體係,隻能在某些方麵做出一定的犧牲,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雖然給個人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可這些影響也不是完全不能克服的。我們從偽滿那裏接手的教育體係,基本上是一個爛攤子。整個教育從體係到模式,基本上可以是為日本人的殖民統治,進行配套或是服務的教育體係。”
“要想改變這種體係,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做到的。有人鼓吹偽滿教育如何、如何的好,可我想問問這些人,這種教育模式除了奴才之外,還能夠培養出真正可用的人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外交往,隻能用日語一種語言嗎?”
“治理一縣、一市,乃至一省一國,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碗水都端平的事情,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很多問題,都需要我們沉下心來一步步的去解決。操之過急或是搞一刀切,反倒是容易誤事。”
楊震這番話說完,這個男人沉默良久才微微點頭。看著他有些微微漲紅的臉,楊震笑了笑道:“我們現在正在進行的這些關係到千秋萬代的建設,需要的不僅僅是政府去努力。而是需要每一個中國人,都貢獻自己的力量。”
“我想眼下的體製,雖說也有一定的弊端。但我們應該相信很多的問題,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陸續改變。一個新生的政權,總歸還是需要我們給與他一定時間,讓他真正的成熟起來不是嗎?”
“現在看我們的教育體製,也許有一些問題,對於有些學生不是那麼的公平。但是就整個國家的未來發展來看,這個事情我們沒有別的選擇。就像那些在戰場上廝殺的軍人,有誰問過他們的愛好是什麼嗎?如果給他們一個機會,他們會選擇文科或是理科?誰又給他們選擇的機會了?”
“相對於這個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還處在文盲階段。還有相當多的孩子,沒有機會讀書。這些學生雖然因為不能學習他們想學的東西,也算是一種時運不濟。但就全國來說,他們還有機會讀書、學習文化,又何嚐不是一種幸運?”
“凡是要從兩麵來看,的確眼下他們沒有選擇的機會。但從另外一麵來看,這些初高中學生,如果沒有根據地內頒布的強製教育法,恐怕他們很多人已經沒有機會讀書了。在戰爭開支如此浩大的情況之下,我們還在負擔著每一個學生的學費、生活費。每年撥出的教育經費,占到整個財政支出的三成七。”
“全根據地這麼多地方每年的教育經費,除了地方自籌一部分之外,絕大部分依靠財政下撥。全根據地眼下僅僅教師薪金,每年東北人民政府就要貼進去總計高達五百餘萬元。再加上學生的生活費,學校的興建與維修經費,一年下來幾乎是一個天文數字。”
“而且這個數字,還在隨著解放區的不斷擴大,下撥的經費幾乎每一年都在上漲。眼下全東北根據地內,每年用在教育經費上的支出僅次於軍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要超過關係到戰爭進程的工業建設上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