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 該到了收獲時刻(1 / 2)

最終在楊震的堅決反對之下,中央接受了他的建議。同意將石景山鋼鐵廠整體搬遷到宣化,並以石景山鋼鐵廠為基礎,加上眼下已經接收的陽泉煉鐵廠,日本人在唐山正在建設的鋼廠已經運到的設備。

連同日本人運到宣化剛建設完畢,還未來得及使用的十五座小高爐。加上日本人在北平建設的淺香鐵工廠、久保田鐵工廠、鍛造株式會社,其實際控製的中華鐵工廠。以及天津三十多家日資和華資小型鋼鐵廠的所有設備、技術人員,並所有的工人集中到宣化。

由東北局出管理和技術人員,采取大規模會戰的辦法,爭取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完成對宣化鋼鐵廠的設備安裝。力爭到四五年底這個宣化鋼鐵廠全麵投產,以保證華北根據地建設所需鋼鐵。

畢竟楊震有句話說的很對,北平距離眼下還在日軍手中控製的濟南、徐州還是太近了。不要說日軍新式的百式轟炸機、一式轟炸機,就是老式的九六、九七式雙發轟炸機航程,都可以輕鬆的從徐州抵達北平。

同時北平距離天津所在的渤海灣,直線距離也一樣過近。在眼下日軍依舊保持著渤海製海權的情況之下,按照近代中國所有遭受的外敵入侵,幾乎百分之九十都來自海上的經驗。將這麼大的一個鋼鐵基地,放在北平的確從軍事角度上考慮,並不是一件很恰當的事情。

最終幾經考慮,中央還是決定將石景山鋼鐵廠,連同天津被日軍占領後,建立的十餘家小型煉鋼廠。以及日本人運到唐山,還未來及修建鋼廠所有的設備,全部整體搬遷到宣化。至於天津的華資鋼鐵廠,以漢奸的名義強行沒收,會在經濟上引起一些動蕩。

所以中央決定對這些華資鋼鐵廠,采取贖買的辦法。由晉察冀擠出一筆資金,以及山東軍區從招遠搞到一筆黃金,對這些產量不大,規模也不大的小型鋼廠進行收購,並一並全部搬遷的宣化。

天津的鋼廠雖說規模都不大,普遍年產量都不超過一萬噸,但是卻有著完備的軋鋼體係。將天津的三十多家小型鋼廠,也合並到宣化鋼廠去,可以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也可以為整個宣鋼的未來發展和壯大,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中央下決心將天津的鋼廠,也全部合並進去,這決心不可謂不大。

同時為了保證這個鋼鐵廠的用水,中央決定由東北局出資金和技術,在宣化修建一個集發電、灌溉以及供水的中型水庫。水利發電設備和技術人員,由東北局負責解決。沒辦法,中央現在是真的一窮二白。即沒有那麼多的資金,也沒有那麼的技術人員。

既然楊震堅持將這個鋼廠放到宣化,那麼在輔助工程方麵,隻能由他們來出了。當年東北拉開工業建設序幕的時候,中央可是將能調動的人員都撥給了他們,現在這些技術人員他們不出誰出?

對於中央的這個決定,楊震與總指揮,還有東北政府主席,三個人對視一眼之後,隻能是搖頭苦笑。水利發電的設備倒是現成的,東北局手中還是有幾部中型水利發電機組的。可這輸變電設備,他們上哪兒去找去?要有足夠的輸變電設備,這些機組東北局早就用上了,還能閑置到現在?

但現在中央已經下達決定了,也隻能盡全力了。不過在楊震看來隻要有心,辦法總是會比困難多。這些東西也並不是太難弄,隻要下定決心的話,辦法還是應該有的。實在不行,勸說中央可以將水電改為火電。

隻是楊震並不清楚,怎麼中央會想起搞水電來了?在水利資源並不豐富的宣化地區,搞水電的成本並不是很劃算。宣化不僅本地就有煤礦,而且距離大同的直線距離,也不過百餘公裏。按照資源分布來看,搞火電更恰當一些。

水庫是要修的,修建鋼鐵廠必然要保證充足的水力供應。可在修建水庫的同時,想要一並解決鋼廠耗能的問題,單從宣化本地的水利資源來看,並不是很恰當的。看來在這個問題上,自己應該找主席或是副主席好好的談談。

不過按照楊震的判斷,以石景山鋼鐵廠,不眼下應該說石景山煉鐵廠為基礎。再加上天津大大小小二十五家鋼廠的設備,以及日本人運到唐山的那幾部平爐。即便不增加新的設備,等到這個宣化鋼鐵廠建成之後,產量也可以達到三十至四十萬噸。

當然這其中恐怕鋼的產量,短時間並不會太多,應該主要還是以鐵為主。首先石景山鋼鐵廠,雖說名義上是鋼鐵廠,但眼下所有的設備,都還是煉鐵設備。即便是日本人在接手,讓這座從開始建設,到七七事變北平淪陷已經幾十年過去,一爐鐵水都沒有出的鋼鐵廠恢複生產,並從國內訂購設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產能。

但主要的產品還是以煉鐵為主,暫時還無法產鋼。即便依靠平津唐三地,目前可以煉鋼的小高爐,這鋼的產量至少在短時間之內還是很有限的。平津地區的小高爐數量不少,但總體的產能卻相當有限的。所以在暫時無法增添大型設備的情況之下,鋼產量還是有限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