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在留駐華北的部隊總負責人的人選上,楊震考慮良久後,還是沒有將最適合人選的陳翰章給留下。而是選擇了由陶淨非擔任司令員,黃玉清擔任政治委員,統一負責指揮留駐華北境內的部隊。
眼下留駐華北的部隊,在華北各個根據地整編完畢之前,主要起到戰場威懾作用。至少在四四年的下半年,華北戰場大戰的爆發性可能不大。留駐華北的部隊,更多的是起到訓練作用。所以楊震留下了陶淨非和黃玉清兩個人,負責指揮留駐華北的部隊。
至於杜開山,給楊震一萬個膽子,他也不敢將杜開山留在華北。這個好惹是生非的家夥,還是調回東北戰場比較好。將他留在華北,不見得會搞出什麼事情來。在陳翰章下一步還有重要任務的情況之下,陶淨非也就成為最佳的人選。
在安排完畢其餘參戰部隊回撤的序列,以及回撤的路線,並安排由陳翰章統一指揮部隊回撤東北工作後。楊震與老總乘坐飛機,直飛延安向中央彙報工作。甚至就連這個時代的北平城,都沒有來得及抽出時間去看上一眼。
抵達延安後,楊震才知道這次自己奉命返回延安彙報,不僅僅是就此次會戰整個進程向中央彙報,以及研究中央遷往北平的事情。中央這次調自己返回延安原因,遠沒有楊震想象的那麼簡單。
而此次返回延安彙報的不單單是他一個人,還有山西戰場的副總指揮,華北三大軍區的司令員、政委,各個中央局的負責人。由抗聯專門派出飛機,從已經被日軍放棄的煙台,接回來的山東軍區司令員,以及山東的黨政軍並新四軍負責人。就連總指揮與東北人民政府主席,也在他之前抵達延安。
中央此時電召各大區負責人返回延安,主要是針對此次會戰結束之後,國內形勢的發展和變化,研究並製定今後兩年之內工作的整體安排。這次會議涉及到麵積,可謂是相當的廣,工農商都涉及在內。
盡管楊震除了在軍事上涉及到東北的問題之外,其他方麵會議上極少發言,甚至在會場上基本上閉口不言,能不列席的盡可能的不去參與。但是每一個方麵的會議,無論是工業、農業,還是軍事上的問題,主席卻都點名要他參加。
搞的楊震有些不明白,自己在東北局並不分管這些,為什麼這種地方經濟建設中央還要自己參加?自己打仗還可以,換到什麼工業建設,還有什麼農業政策製定,自己實在是不是那塊料。在東北的時候自己也就動動嘴皮子,真正的工作都是東北局完成的。
摸不清主席意圖的楊震,也隻能耐著性子參加這些什麼工業、農業的會議。不過除了軍事問題上的各方麵會議上,基本上是隻帶著耳朵不帶嘴。尤其是農業問題的會議,如果不是主要領導參加,半點都不通他甚至到會場上會睡上一覺。
不過在華北工業發展會議中,楊震還是針對華北工業建設,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建議。尤其是在石景山鋼鐵廠複產的問題上,楊震堅決反對晉察冀分局提出的以石景山鋼鐵廠為基礎,加上日本人留在宣化以及在唐山新建設的小高爐,建設新的石景山鋼鐵廠,並盡快的恢複這個鐵廠生產的思路。
對石景山鋼鐵廠的複產上,楊震不是不同意,但楊震反對在北平複產。楊震的意見是將這座鋼鐵廠原有的美國造二百五十噸高爐,以及日軍占領石景山鋼鐵廠後,從國內運來的三百八十噸高爐,以及十一座小高爐全部遷往宣化。
再加上東北局從美援之中,調配的十座電爐和三座轉爐。與四零年日本人在宣化修建,現在已經完成搶修的十五座高爐,以及日本人運到唐山的兩座一百五十噸的煉鋼高爐。集中到一起建設一個大型的鋼鐵廠。
就近利用龍煙鐵礦優良的鐵礦資源,以及山西大同地區出產的優質工業用煤。宣化雖說地處塞外,位置有些偏北。但是在平綏鐵路通車之後,宣化的交通條件已經得到根本改善。而且就眼下來說,位於整個華北根據地的大後方。將鋼鐵廠建設在那裏,單單就一個安全性,也不是其他地區可以相比的。
為了說服參加會議的中央以及各大區領導,楊震從政治、軍事、原料供應等各方麵,闡述了自己認為宣化比北平更適合的原因。楊震還是那句話,除了交通和電力上略占一定的優勢之外,北平絕對不適合建設成一個重工業區。
冀東的唐山、河北的宣化,在發展重工業的時候優勢都要超過北平。尤其是宣化,無論是從軍事角度考慮,還是從資源利用方麵考慮,都是距離沿海過近的北平無法相比的。將石景山鋼鐵廠遷往宣化,遠比留下北平繼續建設要好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