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戰場之外(2 / 2)

在山東戰場,則保持目前的運動戰術。加大對日軍據點的拔除以及拓展控製區,盡可能的分散日軍的注意力,牽製並分散日軍援軍的注意力。雖說一時打不了大規模的殲滅戰,但也要盡可能的拖住山東日軍。

中央雖然還沒有回電,但老總相信主席會慎重考慮到自己建議的。即便楊震不停止攻擊,老總也會提出停止繼續攻擊的建議,收縮兵力轉入防禦。讓部隊能得到一定時間的喘息,以避免因為連續作戰傷了元氣。

而在發出這封電報後,老總也與晉察冀軍區的老總研究,爭取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從冀中和冀南地區,給抗聯動員兩到三萬的新兵。並致電晉冀魯豫軍區和晉綏軍區首長,希望晉冀魯豫軍區從山西戰場新解放的地區,給抗聯動員不少於一萬新兵。

命令重新組建的冀中軍區,派出最得力的政工人員立即趕赴滄州。動員原本抗聯在滄州動員的兩個團的新兵,因為滄州被打成一片廢墟,而在開拔之前集體當了逃兵的新兵盡可能的歸建。

同時派出得力人員,協助滄州重建,並安置好被流彈誤傷的百姓。在戰鬥之中無論因為什麼原因傷亡的百姓,要在糧食和其他方麵給與補償,盡可能的保證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安撫住民心。該給的待遇要給,這方麵不要摳摳搜搜的。

並籌集糧食和物資,盡全力保證抗聯南下參戰部隊的供給,減輕抗聯的補給線壓力。此次戰役發起之時,正是秋收已經結束。作為華北糧倉的冀中平原,整個四三年的糧食產量雖說受到氣候的一定影響。但是整體產量,還保持著相當高的水平。

再加上此次戰役正是選擇秋收結束,日軍還未來得及大規模征集糧食的時候發起。整個四三年收獲的糧食,大部分還在農民手中。雖說一時還沒有詳細資料,但是以冀中區目前的糧食產量以及儲備數量來看,保證抗聯南下部隊的供給應該沒有問題。

唯一頭疼的是眼下各級地方政權,還在重新建立之中。整個冀中區的民心,還沒有從前年日軍大掃蕩,帶來的嚴重創傷之中恢複過來。尤其是以當年日軍掃蕩力度最大,也是損失最慘重的冀中核心區。

四一年的大掃蕩,作為日軍掃蕩重中之重的冀中區,受到的損失遠遠超過了其他各個根據地。在日軍殘酷的屠殺手段之下,這裏的老百姓對於配合部隊顧慮還是相當的大,對重建地方政權的熱情也是相當的低。

老百姓被日軍殺怕了,也殺的心寒了。即便是在自己家門口轟隆隆南下的抗聯的裝甲集群,表現出強大的戰鬥力。但老百姓眼神之中的冰冷神態,卻依舊沒有大的改變。因為他們不知道這次重新返回冀中的自己軍隊,能不能保證作戰不會再一次失利,不會再一次將他們留給殘暴的日軍。

直到抗聯在西線收複了保定並奪取石門。向南收複了滹沱河兩岸之後,形勢才有一定的好轉,但距離發生根本性的轉變還相差很遠。對於這場發生在家門口的激戰,冀中老百姓之前表現出來的淡漠,讓幾乎所有返回冀中工作的幹部都異常的驚訝。

盡管民心在一定程度有所轉變,但是在四一年大掃蕩之中,幾乎被徹底摧毀的地方政權和武裝,重建的工作依舊不如想象中的順利。與四一年日軍大掃蕩之前的那個富饒、安定的冀中根據地,已經是冰火兩重天的感覺。

地方政權重建的速度並不盡如人意,遠未達到當初預想的速度。各地地方武裝重新組建的速度,更是異常的緩慢。除了部分地區,大部分的地區動員工作,遠不如設想的好。尤其是原冀中根據地的核心區,動員工作更是困難重重。

而眼下保證抗聯南下進關部隊的供給,幾乎成了正在重建的冀中軍區以及地方政權的首要任務。各項工作進展緩慢,無疑要影響抗聯部隊的作戰。部隊吃不飽肚子,這戰鬥力還怎麼保障?

能不能保證抗聯的物資供應,這關係到戰場上的勝負。老總不親自跑一趟,並不是很放心。不僅自己來了,還將正在忙著接收北平的晉察冀軍區司令員也給拽了來。親自抓地方政權的重建以及軍區的組建,最重要的是保證抗聯南下部隊的補給。

並利用冀中的人口優勢,盡可能的給抗聯提供一批補充兵員。雖說時間上有些來不及,這些新兵即便能夠補充到足夠的數量,但短時間之內也無法投入戰場。可不管怎麼說,對於抗聯各部隊恢複元氣,還是有很大好處的。

當然老總這麼快就返回冀中,還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親自調研抗聯部隊眼下真實的情況。以便為中央決策提供第一手的資料。倒不是老總不相信楊震上報的傷亡數字,而是有些東西不是一個簡單的傷亡數字就能看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