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最後的這些機動兵力,不到最後萬不得已的情況之下,輕易不能投入戰場。而眼下隨著清風店日軍自身陷入混亂,明顯是自身指揮係統出現了問題。這個時候最應該做的是,命令已經衝進去的部隊猛打猛衝,而不是盲目的投入預備隊。
在李賀陷入昏迷之後,他立即與趙誌兩個僅剩的團級幹部,進行了一下工作分工。由副團長趙誌接過一線指揮的責任,他則坐鎮在團部負責掌握全局指揮。並保持與師部之前的聯係,等待師長和政委選擇接替人選。
性格同樣強勢的這位政委,不顧副團長的反對,不僅沒有將預備隊投入戰場,反倒是將預備隊加強到了北麵,望都縣城到清風店的唐河鐵路橋方向。將那裏的態勢由警戒陣地,升級為防禦陣地。
事實上這位自從由挺進軍調任抗聯工作後。在安排工作的時候,拒絕了上級去後方軍分區擔任分區政委,或是去野戰部隊當師政治部主任的安排,寧可不提拔也要去一線作戰部隊。
即便按照抗聯的規定,未經過進修暫時無法轉為軍事主官繼續當政委,這個二把手也行的,但一定要去作戰部隊。而且走到那裏都要說了算,很是有個性的馬政委,眼光還是相當精準的。
就在他手中的預備隊剛一趕到唐河鐵路橋,還不到半個小時。望都縣城的日軍突然傾城出動,試圖強渡唐河增援清風店戰場。如果不是預備隊及時趕到,隻有一個排的警戒部隊,恐怕很難抵擋住上來就采取豬突式戰術的日軍,輪番發起的凶猛攻擊。
當之前一直選擇靜默的望都一線日軍,突然出現在唐河沿線的時候,馬玉堂馬上明白了日軍的整體意圖。望都一線的日軍,並非是在等待保定方向行動。而是根據整體部署,他們在選擇出現的戰機。
對於日軍來說,清風店守軍抵抗的時間無疑越長越好。一旦清風店戰場陷入膠著,抗聯在清風店戰場的主力被牽製住,那麼才是望都一線日軍出動的最佳時機。這個時候抗聯在清風店戰場的兵力,不是受到重創,就是被牽製在戰場之上無法抽身。
這個時候他們出現在戰場之上,那麼對於整個清風店戰場上的抗聯部隊來說,後果絕對是毀滅性的。到時候他們不僅可以保住清風店,為整個保定戰場的日軍保住退路。最關鍵的是,一旦清風店戰場主動權易手。
那麼無論是對於定縣的林楓,還是東麵的熊伯濤,無疑都處在一個腹背受敵的態勢之下。到時候抗聯在河間以西戰場構築的合圍圈,不僅無法吃掉合圍圈內的日軍,甚至還有被日軍反手重創的可能。
日軍這是下了一盤很大的棋,著眼點也相當的準。隻不過清風店戰場日軍指揮部被毀,望都日軍在無法得到有效的戰場情報來源的情況之下,無法再繼續等到他們想要的出動時機,隻能提前出動而已。不過出動的時機還不算最有利的,但是這一手也無疑險些打了自己的一個措手不及。
好在他及時將預備隊調往唐河鐵路橋,才給清風店戰場爭取到了最關鍵的三小時的時間,保障了清風店戰場順利完成作戰任務。否則一旦讓這股日軍在兩軍鏖戰的時候,衝到清風店,那後果將會不堪設想。
隻不過這一點,是眼下暫時還不清楚自己的這一手,究竟會起到多大作用的馬玉堂無法預料到的。他做出這個判斷,更沒有任何的情報來源,隻是出於多年在戰場上的經驗得出的結論。但也就是他這個憑借第六感做出的決定,起到的作用是他當初下決心的時候,根本就無法估量的。
有時候戰場的情況就是這樣,幾分鍾都可以決定生死。更何況馬玉堂派出的部隊,提前到了整整半個小時。正是他的這個第六感促使他下的決心,搶先一步在清風店與望都縣城之間,構築了一道雖說並不厚實,但卻異常堅固的屏障。
在望都縣城與清風店之間的唐河鐵路橋周邊,爆發的這場阻擊戰與爭奪戰,雖說隻是此次整個冀中會戰之中,規模並不大的一場局部戰鬥。但就整個全局而言,卻是起到了定海神針的作用。
而在眼下接到唐正派出的人,送回來的那個挎包裏麵的情報後,對當麵日軍為何會出現眼下的轉變,已經搞清楚的馬玉堂與趙誌,從這份情報之中得到了相當多的有用東西。尤其是那份日軍兵力部署圖,可謂是異常的關鍵。
唐正送回來的那份情報,尤其是整個清風店日軍兵力部署圖,給了馬玉堂調整部署在情報上最有利的支援。這份地圖上標示出來的日軍部署情況,再加上自己部隊的目前進展,馬玉堂認為已經到了總攻擊的適當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