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不會改變決心(1 / 2)

楊震堅持先打北平之敵,還有一個理由他沒有辦法明說。那就是如果先攻擊天津,不僅要付出慘重的代價,而且還未必能夠得手不說。一旦天津與塘沽丟失,整個北平的日軍後路就徹底被切斷。

這樣一來,不僅不能對整個戰局起到太大的作用,變相的分散了自己的兵力,而且很容易將北平日軍逼到狗急跳牆的地步。北平的日軍除了無條件投降之外,就隻能死打硬拚、做垂死掙紮之外,幾乎是沒有任何的選擇。

而日軍根本就不是那種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之下,會主動繳槍投降的軍隊。天津、塘沽一失,已經失去幾乎所有退路,眼下部署在北平城外的日軍各部,要麼全部收縮進城固城死守,要麼垂死掙紮。這兩個選擇對於楊震來說,都是很難接受的。

同時以楊震對岡村寧次的性格判斷來看,性格上有些陰鬱的岡村寧次,絕對不是那種動不動就玉碎的人。一旦天津與塘沽丟掉,他在第一時間就會將城外的大部分主力,都收縮回北平城,以靜待其他方向的援軍趕到。

如果日軍的真的全部收縮回北平城內,麵對日軍這樣的對手,搞不好北平這個千年古都就真的要打爛了。即便圍困又能怎麼樣?一貫死硬的日軍,是絕對不會繳械投降。可北平城內他不產糧食,城內除了日偽軍政人員之外,還有幾百萬的平民。

難道讓這些中國老百姓,也跟著日軍一同陪葬,活活餓死在北平城內?更何況以日軍目前在北平城周邊的兵力來說,按照合圍戰至少三比一的兵力優勢要求。在還要應對其他戰場的情況之下,部隊也很難抽調出太多的兵力,長期圍困北平城。

這樣一來,反倒是自己被牽製住了。中國人對北平投鼠忌器,無法放手去打。日本人可不會在乎這座古都會不會打爛,城內的幾百萬百姓會不會被餓死。最關鍵的是貧瘠的,尚未從連續兩年的天災之中緩過氣來的晉察冀軍區,也無力長期供養大量的部隊在北平城周邊。

而且即便是付出巨大的代價,拿下了天津與塘沽。但肯定要付出巨大傷亡的部隊,還怎麼應對新的敵情?即便日軍能老老實實的待在北平,在天津與塘沽攻堅戰之中付出巨大代價的部隊,還有沒有能力在調過頭完成對北平之敵的圍殲,甚至哪怕是合圍?

一旦北平日軍全力向天津突圍,部隊還有沒有能力在運動中殲敵?如果日軍投入大量的兵力,在北塘、大沽,乃至整個天津海岸線周邊登陸,部隊還有沒有能力應對新的敵情?這都是一個未知數。

同樣是要付出相當的代價,還不如北平城周邊的日軍,目前還以爭奪外圍為主的態勢。在城外激戰並不會傷及到北平城內,以及周邊的古建築群的特點。先解決北平的日軍重兵集群。至少可以為已經開始的南下作戰,保障補給線與後方的安全。

能逼著他們主動的放棄北平向天津撤退,這是最好的結果,也可以保全北平這個千年古都。在部隊逼近通州、大興、南苑一線的時候,岡村寧次調集重兵爭奪通州一線,就已經說明他們要確保平津之間的交通,有確保必要時候向天津撤退的路線的意圖。

雖然不見得日軍拚命爭奪通州一線,肯定就是為了在戰況不利的時候,保住突圍路線。但先打北平、鉗製天津的戰略部署,就算不能逼迫他們主動突圍,但至少也可以將日軍的目光從冀中吸引到北平。相比冀中平原地帶,楊震相信日軍大本營更重視的是平津得失。

不管天津和塘沽加在一起,這個中國北方最大的港口。還是兩地的重要戰略位置,以及華北方麵軍司令部所在地,都是日軍必須要救援的要點。利用平津地帶,將日軍可能增援的兵力,盡可能的拉長戰線。至於天津港與塘沽港,楊震認為采取航空兵的封鎖已經足夠。

美國人可以利用航空兵的優勢,將整船、整船的日軍精銳送到太平洋海底。那麼中國人為什麼不能采取同樣的戰術,將日軍的援軍送往渤海龍王爺那裏去常住?這不是比花費高昂的代價,奪取天津和塘沽要節省兵力很多?

楊震堅持自己的計劃,讓老總很是不滿意的同時,也相當的為難。中央的意圖還是先打天津,在整個華北戰場形成一個關門打狗之勢,徹底的解除華北根據地受到的海上威脅,以及縮短應對日軍反撲的戰線。

但楊震的堅持與固執,卻是讓老總也很頭疼。眼下攻擊天津與塘沽可能會付出的代價,老總心中還是清楚的。但是攻擊天津和塘沽,對整個戰局卻是相當有益處。從戰局的整體來看,這個代價還是合算的。

可眼前這位年輕的統帥,卻是固執的堅持要打北平。對天津與塘沽一線,還是以空中封鎖為主,這讓老總很是不滿意。要是單靠幾十架轟炸機,就能起到地麵裝備的作用,那麼還要步兵做什麼?

隻是老總不知道,楊震的這個計劃並非是臨時起意。而是早在整個作戰計劃製定完成之後,楊震與郭炳勳再三研究,拿出的幾個應變計劃之一。天津與塘沽一線,則是壓根就沒有被楊震列入攻擊計劃。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