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做好傷亡十幾萬的準備(1 / 2)

楊震遲疑了一下後道:“同時以國內的政治局勢來說,如果侵華日軍調動所有的兵力北上與我決戰,我很難想象重慶方麵會主動發起全線反擊,牽製並分散華中的日軍兵力,尤其是十一軍這個日軍在關內的最大野戰集群。”

“而且就算我們做通了他們的工作,其發起反擊配合我們作戰。以重慶目前缺少重裝備,除了幾個精銳軍之外,大部分部隊同樣缺槍少彈的整體態勢來說。隻要日軍固守幾個戰略要點,其恐怕能其到的作用有限。”

“這幾年的抗戰下來,他們也同樣拖得筋疲力盡。再加上死打硬拚的戰術,使得重裝備損耗餘燼。大部分部隊的攻堅能力,已經是喪失殆盡。依靠地形防禦作戰,還尚有戰術反擊的能力。但是大規模的全線反攻作戰,我真的很不持樂觀的態度。”

“在東北戰場抗聯還要至少留守百分之五十的兵力,固守東北根據地,防備現在基本上已經恢複元氣的關東軍。那麼我們能投入到華北的兵力,最多也就是總兵力的三分之一。技術裝備倒是可以多投入一部分,但是後勤補給的問題,也是一個關鍵的問題。”

“這些兵力即便加上山東、晉察冀以及晉冀魯豫幾大區的力量,恐怕也難以與整個侵華日軍主力作戰。華北方麵軍生存受到威脅,日軍大本營與侵華日軍總部絕對不會坐視不管。一個日本華北方麵軍不足為重,但是我們必須要重視日軍後續投入的兵力問題。”

“更何況,即便是關內各個根據地,也無法投入全部的兵力參戰。作為陝甘寧邊區屏障的晉綏軍區,是一兵一卒也無法抽調。其餘的晉冀魯豫和晉察冀,還要留下部隊留守各個根據地內部,也就是說各個根據地能抽調一半的兵力也就是極限了。”

“這樣,按照雙方的兵力對比,我們還處於很大的劣勢。而且我們發動這麼大規模的戰役,日軍勢必會增援新的兵力。甚至日軍很有可能會從東南亞、太平洋戰場上,抽調兵力回援。日軍有可持續的作戰能力,但是我軍目前還經受不起太大的消耗。”

“尤其是關內各個根據地,目前還沒有能力承擔這種大戰帶來的巨大消耗。糧食、彈藥、被服、傷病員的安置與救護,都是無法承擔的。一場大戰下來,華北的幾個根據地打破產了都是好聽的。”

“老總,冀中平原不是不能收複。但是關內日軍與關東軍,一向是相輔相成,互為戰略預備隊。如果我們向冀中平原發起攻勢,那麼關東軍在戰略上肯定會予以配合,這樣一來抗聯很難抽調出太多的兵力南下。”

“前次會戰我們是打了一個魚死網破,幾乎耗盡了鮮血才打成那個樣子。雖說完成了總體的戰略任務,但是在東北戰場,因為投入的兵力不足,而始終未能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四平一線最終還是打了一個僵持戰。”

“上次會戰我們是進攻,利用機械化部隊快速突破,節省了大量的步兵。但如果在東北戰場轉入防禦的話,需要的兵力恐怕會更多。老總,可投入的兵力數量,我們必須要周密計算才行。”

“第二如果我們想要收複冀中平原,並牢牢的控製在手中。北麵的平津必須要收複,否則我們即便全麵收複冀中平原也很難站住腳。特別是天津,不拿下天津,我們根本無法切斷日軍的後續增援路線。津浦線好說,但是海路的日軍增援通道卻是我們最難搞定的。”

“同時攻堅這麼大,又是人口密集聚居區的城市,我們還無必要的經驗。同時這兩座城市,都是華北曆史名城與最大的工商業城市。無論是那個受到了嚴重的損失,我們都將要承受一個巨大的損失。”

“如果中央堅持要收複冀中平原,我們堅決支持。但是我們需要仔細的掂量下一步的作戰,究竟該怎麼打,戰役發起的規模究竟要控製在什麼地步?是恢複到四一年之前的態勢,還是將冀中這個華北的烏克蘭牢牢的控製在手中?”

“如果選擇第二個方案,那麼整個戰役的規模就要無限度的擴大,我們必須要做好麵對日軍後續不斷投入兵力的相應準備。同時天津、北平兩座城市的攻堅作戰,以及控製塘沽、唐山等沿海地帶可供日軍登陸地區怎麼打,我們都要仔細的掂量。”

“這一戰,要下血本的可不單單是我們。包括戰後的對整個華北的控製問題,都是中央以及華北各個根據地需要詳細考慮的。沒有一個詳細的作戰計劃,以及數量充足的第二梯隊,這一戰就不好打。”

“老總說實話,日軍如果從地麵上來多少我並不擔心。但我最擔心的就是日軍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利用其海軍優勢,從我背後登陸作戰。淞滬會戰時期的金山衛之戰,就是我們的前車之鑒。”

楊震轉頭看了看牆上掛著的地圖,沉默了一下之後道:“收複冀中平原地區,甚至整個黃淮地區,為我軍創造一個良好的戰略後方基地,這也是我所希望的。這樣整個華北最富饒的地區,都在我們的手中,抗聯如果全軍南下,後勤壓力將會大大的減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