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薑還是老的辣(2 / 2)

而在這種戰略需求之下,副總指揮拿出的這個輕裝部隊的方案,更加的符合現在的實際戰略需求。在山區地形之下大兵團作戰,根本就難以施展。日軍即便是出動一個師團,也隻能以大隊為建製分散活動。

同樣日軍在山地作戰之中,其重炮與坦克的威力也是很難施展開。日軍之所以在山區依舊能夠保持對中國軍隊的優勢,除了各級建製的部隊作戰能力,以及指揮官的戰地指揮能力強於中國軍隊之外。最關鍵的就是其足夠的通訊能力,縝密的作戰計劃,以及快速增援的能力。

而且日軍山地戰的能力,也遠遠的超過中國軍隊。無論是山地行軍能力,還是山地作戰能力,穿皮鞋的日軍並不次於穿布鞋和草鞋的中國軍隊。無論是在山地行動的速度,還是山地穿插的能力,基本上都超過中國所有的軍隊。

即便是擅長山地作戰的關內部隊,在這一點上與日軍相比也略有不足。這一點雖說說出去有些難堪,但是必須要承認。再加上日軍每次出擊,都有大量熟悉地形的偽軍配合作戰,這一點無疑增加了關內部隊的弱勢。

日軍的武器裝備中,很多也很適合山地作戰。無論是擲彈筒,還是步兵炮,都是山地作戰的利器。其縝密的戰術,再加上凶悍的作戰能力,以及旺盛的戰鬥意誌和極強的配合能力,使得即便在山地作戰之中,中國軍隊一般也很難是其對手。

即便短時間之內合圍住部分日軍,但隻要戰鬥不能在短時間之內解決,在周邊的日軍快速增援之下,也很難徹底的消滅掉被合圍的日軍。反倒是自身在日軍頑強的抵抗之下,因為傷亡慘重無力應對日軍援軍隻能被迫撤退。

敵後戰場的無數次反掃蕩作戰,裝備輕便的關內部隊。反倒是在山地戰之中,很難與日軍抗衡。除了火力上的弱勢之外,主要就是差在日軍山地戰能力,並不弱於關內部隊。即便是能集中優勢兵力,利用有利地形合圍住部分日軍,但也很難全殲。

日軍的山地戰能力,以及山區戰場特有的特點,再加上今後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內,華北戰場的發展趨勢。這就要求關內部隊的各級建製,既要保證足夠的機動靈活性,又要在必要的時候可以集中足夠的火力,麵對一路或是幾路的日軍。

而且整個華北地區,除了晉中盆地以及冀中平原、黃淮平原之外,大部分的地區還是以山地為主。重裝部隊固然能在火力上全線壓製日軍,但是在山區以及關內大部分地區公路基礎設施很差的情況之下,很難發揮出足夠的機動性。

副總指揮的這個編製,至少在兩年之內還是符合未來一段時間華北戰場的局麵。當然也不排除隨著敵情的變化,原有的計劃出現意外。這個編製很是符合副總指揮,先穩定山區根據地,再向平原區滲透的想法。

至於說派遣抗聯南下,至少在四三年上半年之前,楊震是不會有這個想法的。四二年一場席卷了整個華北的大旱,四三年接連天災,整個華北地區根本就無力負擔一場大規模的戰役。同時東北也無力在支撐南滿戰場的同時,同樣支撐華北戰局。

正像副總指揮說的那樣先穩定山區,將日偽軍在根據地內部的據點和楔子徹底的拔掉。至於平原地區,先以滲透和蠶食為主。但不管采取什麼樣的戰略、戰術,至少要渡過眼前這場已經席卷了整個華北的天災之後。

要是現在整個華北相當一部分地區,絕收已經成定局的情況之下。在發動大規模的戰役。一場大戰下來所需的天文數字的物資,以及戰火毀滅的田地。那就是不是加重百姓負擔了,就是連殺民養軍恐怕都難以形容了。

副總指揮的態度很明確,在這場天災未得到根本緩解,民力還未徹底恢複之前,整個戰略態勢還是應以防禦為主。飯要一口口的吃,路要一步步的走,仗要一個個的打,不要老想著一口吃成一個胖子。當前華北的態勢,還是主要應該以穩固各個根據地內部為主。

不管形勢如何,絕對不能幹出那種殺民養軍的事情來。別人怎麼做他管不到,但是在他的部隊裏麵,絕對不允許這麼做。部隊在這個時候非但不能增加老百姓的負擔,還要想辦法盡可能的減輕群眾負擔,並幫助群眾渡過這場天災。眼下即便部隊整訓完畢,發動任何的大規模戰役也是不適合的。

對於副總指揮的這個態度,雖說被頂的很尷尬。但是楊震心中暗自豎起一個大拇指。好一位一心為民的鐵打漢子,不管他身上有什麼缺點和問題,但就衝這一點,他楊震永遠的服氣。無論到什麼時候,都是他楊震的老首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