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八章 裝甲旅(2 / 2)

但壞處也明顯,過小的負重輪懸掛行程太小,越野舒適性差到了極點。盡管時速極慢,二十公裏的時速與馬爾蒂達二一個樣子。但是一百公裏跑下來,裏麵的駕駛員幾乎都快散架子了。在越野的時候,甚至比一向以人機功能差著稱的蘇製坦克還要人命。

可這個家夥比瑪蒂爾達二型坦克,還要厚實多的裝甲,又讓人感覺到不用可惜。這種坦克對於抗聯來說,整個一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不過幾經考慮,最終還是將這些坦克與十字軍坦克編成了一個裝甲旅。

好在這種自量產開始一直到整個二戰結束,始終是英軍主要步兵坦克的蘇軍眼中的垃圾,英國人隻援助給了蘇聯人三百多輛。除了這一百多輛,剩餘的都在斯大林格勒,以及庫爾斯克戰役之中打光。

蘇聯人轉過來的數量並不是太多,倒也免得抗聯更加的頭疼。否則扔是舍不得,畢竟抗聯自身的坦克生產,才剛剛的開始。可不扔,用著簡直太他媽的遭罪了,蘇軍裝甲兵曾經經曆過的噩夢,對於抗聯來說也是一樣的。甚至因為維修保養能力更差,噩夢還要長遠的多。

不過不管這些裝甲旅的裝備,有這樣或是那樣的缺點。但在楊震的堅持之下,在蘇聯提供的大批德製坦克抵達,以及美製M三輕型坦克抵達之後,楊震堅持沒有擴充裝甲師的數量。而是采取了以輕便旅為主要編製,與步兵師調整的初衷是一樣的。

日軍缺乏大規模的坦克部隊,裝甲師的編製至少現在對於抗聯來說過於笨重,也沒有那麼大的需要。相對靈活得多的裝甲旅編製,還是成了抗聯坦克部隊編製的首選。僅有的兩個裝甲師,是為了對抗日軍可能會成立的坦克師團做準備的。

不過在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戰役結束之前,各方麵轉交的坦克數量不足,有限的坦克還要補充之前戰損。抗聯新組建的裝甲旅,大部分還都是一個空架子。裝備的重點,還是要保證兩個裝甲師,以及裝甲第一、第二旅的完整。

新編成的每個旅,隻有部分已經退出一線的蘇製T二六坦克作為訓練使用。但隨著美英兩國提供的坦克陸續抵達,以及斯大林格勒、南高加索戰役結束之後,蘇軍轉交過來的大批德國坦克,這些裝甲旅到四三年中血肉才逐漸豐滿起來。

不過在整個四二下半年以及四三年上半年,美英兩國提供的坦克,還是以美製M三輕型坦克,英製馬爾蒂達二、十字軍、盟約者坦克為主。而那些慢吞吞的馬爾蒂達二型坦克,盡管防禦力超級牛。

但是這種優點不多,滿身缺點的坦克,隻能編製成獨立坦克團使用。在戰時配備給正麵突破的步兵師,作為突破手段使用。當然這種越野能力幾乎沒有的坦克,隻能在平原地區作戰,山區是不適合這種坦克的。

而就在抗聯不斷調整部隊編製,以應對未來戰局的同時。抗聯當麵的關東軍,也在根據當麵抗聯裝備上的變化,不斷的在調整自己的武器裝備配置以及兵力部署,以便能夠應對抗聯實力的變化。

整個四二年下半年,四三年上半年,除了空中激戰不斷之外。地麵上在前一次會戰之中,明顯都元氣大傷的抗聯和關東軍,都在忙著舔舐自己的傷口,抓緊時間恢複元氣,為下一次大戰做好準備。

因為無論是楊震,還是梅津美治郎都很清楚。下一場不知道什麼時候爆發的大戰,恐怕就就是徹底決定東北命運的一戰。日本人也許可以接受北滿的丟掉,可以接受新京的丟失,但日本人是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南滿這個對他們維持戰爭至關重要的工業基地丟失的。

而楊震雖說也壓根就沒有打算在短時間之內,一鼓作氣徹底的收複東北。但也正是考慮日本人隻要血沒有流盡,就不會放棄南滿這一點。所以他一直琢磨怎麼樣利用日本人的這個心態,將整個南滿變成一個日本人的絞肉機。

一方麵以自己不斷想辦法搞來的裝備,利用裝備上的優勢,不斷的削弱日本人兵力。給日本人的整體國力,不斷的放血。另外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利用日本人不會放棄南滿的態勢,減輕華北各大根據地發展所需要承受的壓力。

至於楊震要說壓根就沒有打算徹底徹底收複東北,那也不太可能。畢竟收複南滿,他可以騰出手來,全力應對關內戰局。甚至可以一鼓作氣直下朝鮮半島,從根本上徹底解決自己側翼的威脅。

但是楊震很清楚如果自己真的收複南滿,那麼自己麵對的將不單單是關東軍。為了保證南滿工業基地的安全,日本人會不惜放棄一部分關內占領區,甚至放棄太平洋戰場,來全力保證南滿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