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六章 天方夜譚?(2 / 2)

其實無論是楊震還是那位重工業部長,在這場紛爭之中,真正相中的都是美國人方案。美國人拿出的方案,明顯考慮的要比蘇聯專家全麵,而且更考慮到這些企業的長期發展。不僅考慮到眼下鋼廠恢複生產的方案,還為今後擴大生產預留了餘地。

但是按照美國人的方案,動力設備以及廠房的建設,都需要大幅度的增加。尤其是電力等動力設施,隻要要擴大一倍以上。這麼一搞,日本人遺留下來的那個規模不大的特鋼廠,很多方麵都要重新規劃。

僅僅建設鋼廠所屬發電廠和煤氣廠,就需要擴容一倍有餘。其煤氣供應不僅要滿足廠區需要,還要滿足整個富拉爾基這個不大的城鎮的需要。並為以後城市擴容,留下一定的餘地。而且美國專家堅決反對按照蘇聯那樣,一個工廠所有的東西都自成體係的建設方法。

美國人的意思是,隨著工廠的發展,周邊的城鎮勢必要有一個發展。工廠的所有附屬設施,不應該由工廠自己建設,應該去搞社會化。這樣就需要修建相應的交通線路,以及電力線路。

也就是說美國人的方案,完全依托美國人眼中的市場經濟製定的,與蘇聯模式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方案。這樣一來雖說附屬設施投資量可以大大減少,甚至沒有必要組建。但是按照美國人的方案,基礎建設的總投資數額要超過蘇聯專家的兩倍有餘。

蘇聯專家的方案更注重的是解決有無的問題,同時在規劃上還有些狹窄。隻考慮現在的建設和恢複生產的問題,對未來發展上的問題,考慮的不是很多。而且按照蘇聯模式製定的規劃方案,工廠自稱社會體係的方案,學校、醫院等附屬設施投入很大。

最關鍵的是按照他們的方案,以後要擴建將會變得困難,到時候投資更大。關鍵是如果擴大生產規模,基建的壓力會很大。在北滿可利用施工時間比較短的情況之下,這無疑會拖延時間的。

不過無論是美蘇兩國專家,拿出的兩個方案可以說各有利弊。蘇聯人的企業等於社會的方案,眼下雖說看不出什麼來,但是長遠的負擔會相當的重。但美國人的方案,也是有些不恰當。

現在的富拉爾基,還相當的荒涼。本地人口的基數有限,學校等設施更加有限。不建設職工宿舍,不建設醫院和學校,全部都依靠社會解決,根本就沒有地方去解決。別說別的,就一下子增加這麼多的職工和家屬,住的地方都沒有。

如果說按照一次性投資的方案,蘇聯人的計劃更符合眼下的情況。但是如果從長遠來看,美國人的方案更合適。對於那位並不打算就此止步的東北重工業部長來說,內心真的很看重美國人的方案。隻不過從哪些方麵考慮,他真正下決定的時候都很是猶豫。

而且兩個人不能不考慮按照美國人的方案,完成基建之後設備的來源,以及對東北財政帶來的負擔。但美國人方案的長遠性,又是兩個人不得不考慮的。最終經過再三掂量,楊震還是決定讓蘇聯人另起爐灶,將這個特鋼廠的擴建和恢複交給美國人。

但是楊震也針對美國人的方案,提出了一些建議。大體方案按照美國人的計劃來,但是職工宿舍要同期興建。不過職工入住的時候,需要繳納的一定的房費。不在興建職工醫院以及附屬學校,而是將這部分經費轉撥給富拉爾基本地的學校和醫院。

楊震這個和稀泥的決定,明顯讓那位東北人民政府主席不滿意。美國人的方案,至少在眼下投資數額,要超過蘇聯人的兩倍。這不僅僅是對財政造成巨大壓力的問題,可關鍵是按照美國人的方案,上哪找那麼多的設備去滿足擴大後的需要?

眼光長遠一點的問題,他不是不懂得。這個鋼廠不可能就此止步,未來還是要發展的。但是單從眼下來看,你完成基建不是問題,但是擴容之後的設備哪找去?就坐等著美國人不知道能不能兌現的承諾?

既然設備的問題暫時解決不了,那還不如暫時放棄擴大的方案。頭疼暫時先醫頭,至於腳等到腳疼的時候再說吧。眼下窘迫的東北財政,真的無法保證短時間那麼大的支出。就算你能搞到設備,可眼下真的拿不出錢來購買。

還有讓蘇聯人重起爐灶,再重新規劃一個特鋼廠和一個重型機器廠,一個機床廠,別說東北現在沒有那麼大的財力再去搞一個。就是有,你上哪搞這麼多的設備去?盡管楊震拍著胸脯保證,等這些工廠完成基建之後,他保證將設備弄到手。

但那位主席,卻始終的半信半疑。倒也不是人家不相信他,就算是換了誰,也都不敢相信一個人能憑空變出那麼的工業設備,還一分錢都不花。這豈不是天方夜譚,或是壓根就是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