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六章 天方夜譚?(1 / 2)

隻不過這些工人即便加上抗聯自己培養的工人數量,對於滿足一場戰爭巨大需要來說還相當的不足。畢竟在日本人的工廠裏麵,真正的技術工人還是以日本人為主。中國人不是沒有,但是無論是日本人在奉天設置的飛機廠,還是坦克大修廠,所謂的滿籍技術工人並不多。

大部分所謂的滿籍工人,幹的都是一些體力活。真正的技術工人,數量並不是很多。即便在接收南滿的工人之後,兩個工廠雖說總算是完成了投產。但因為工人數量還是顯得不足,而產能也很有限。真正形成量產,還是前兩批去蘇聯勞務輸出的工人返回之後。

而相對於飛機等軍事技術裝備生產,進展相對緩慢一些等整體態勢。其他的工業建設,在這批南滿工人抵達之後,進度明顯加快了很多。沒辦法再不想辦法解決那十幾萬人的安置,這些人的衣食住行,真的就快要讓東北人民政府緊巴巴的財政破產了。

關鍵是長期讓這麼多人無所事事下去,不僅給東北財政帶來異常沉重的壓力,也不利於這些工人以及家屬的安穩。除了在礦工和力工之中,動員了兩萬多十八到二十三歲的年輕人補充進部隊之外。剩下的十幾萬人如何安置,成了東北人民政府的首要任務。

原來工人數量不夠,隻能自己想辦法高薪聘請美國人培養。但現在一下子多出這麼多,卻多少讓人有些措手不及。加快安置節奏,穩定工人情緒,同時抓緊時間讓一批已經處在建設尾端的工廠投產,減少部分投入以減輕財政壓力,也就成了一個必然的選擇。

東北重工業部,利用從奉天和撫順拆卸來的特鋼設備以及工人,與原來位於富拉爾基的那個日本人建設的特種鋼材廠合並。同時因為被日本人拆卸的過狠,自從被接收以來一直無法恢複生產的通化鋼廠。所有經過維修之後還能使用的設備,也全部並入到了這個特殊鋼廠之中。

在搶修日本人撤退之前破壞的通化鋼廠設備的時候,李明瑞從南滿搶回來的零部件發揮了關鍵的作用。沒有這批零部件,根本就無力維修這些設備。好在當初接手齊齊哈爾鋼廠的時候,便一直在做著擴大的準備。雖說沒有設備,但是動力以及管線都始終在擴大。

當初這麼做是為了讓那些為鋼廠培訓的工人,從基礎開始進行實習,讓他們學習與實踐同時進行。以及先修好部分基礎設施,為今後擴大做好準備。結果還真的按照當初楊震說的來,這些大部分已經修建好的基礎設施,這個時候正好用上了地方。

利用齊齊哈爾特鋼廠始終在擴容,已經完成的基建設施。從南滿工業基地拆卸下來的設備,在很短的時間就安裝完畢投入生產。利用已經試生產的第一煉鋼廠出產的原料鋼,冶煉軍工急需的槍炮用鋼。

這一點也讓當初為蘇聯專家和美國專家衝突,以及南滿遷移過來大批工人急需安置而頭疼的那位主席,也大大的鬆了一口氣。雖說解決的工人數量,隻占據總數很少一部分,但是總是一個好的開頭不是嗎?

而且齊齊哈爾特鋼廠擴建成功,也算為解決參與根據地內建設的美蘇專家之間的糾紛,創造了一個很好的例子。至少有了這個例子,東北局和東北政府在工業建設方麵,為美蘇兩套方案選取而為難。

當初隨同那個二手鋼鐵廠過來參與建設的美國專家,在楊震的邀請之下不僅參與了東北中國人第一座五十萬噸鋼鐵廠的建設。還被邀請參與並主持齊齊哈爾特鋼廠的擴建,東北第一重型機器廠的建設工作。

隻不過這批美國專家在抵達之後,與東北人民政府邀請的蘇聯專家,因為觀念的不同發生了激烈的矛盾。蘇聯專家要求按照蘇聯人的建設辦法,短平快的在最短時間之內完成建設,力爭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完成投產。

而美國專家似乎更注重於這個特鋼廠的長期發展,考慮的問題比蘇聯那些分工過細大學培養出來的專家要全麵的多。兩國專家在很長時間之內,拿出兩套因為觀點不同,也在設計上也截然不同的圖紙淨打嘴炮了。差點沒有把北滿本就很短暫,更是寶貴無比的工期誤了過去。

在幾番調解無效,遲遲無法形成統一意見的情況之下。被搞的焦頭爛額的那位重工業部長隻能找到楊震,讓他想想辦法。在詢問了那位清華畢業的重工業部長的真實想法之後,楊震幹脆直接讓美國專家負責這個特鋼廠擴建,以及重型機器廠建設的方麵。

將蘇聯專家請到了佳木斯,將正在規劃之中的第二特鋼廠,以及第二重型機器廠、第一機床廠提前建設。為了鼓舞這兩方麵專家的鬥誌,楊震不僅給美蘇兩國專家都開出了高薪,而且明裏暗裏的鼓動他們相互的比試一番。

其薪水的高低,直接與他們的效率掛鉤。對於這一點美國人自然是樂不得的,而蘇聯社會主義老大哥,也拿的臉不紅、氣不喘。誰說社會主義不講究金錢效益了?有高於自己國內工資兩倍的工資拿,也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