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章 書到用時方恨少(1 / 2)

舊中國的高等教育體係,在文科之中集中了過多的資源。真正急需的理工科人才,數量相當的匱乏。無大規模的現代化工業,絕大部分的工科學生畢業即失業。如果不能出國學習,要麼隻能轉行,要麼就隻能自己想辦法。

而且大學收費雖說不算昂貴,但也不是普通的家庭,尤其是占中國大部分的農民家庭可以問津的。學費很貴出來又很難找到工作,付出與收獲很難成正比。工科學生,不像文科生學而優則可以仕,如果不能留校或是出國進修,很難找到滿意的工作,這就更加限製了學習工科的人數。

有限的畢業生,又偏重在輕工業、采礦、鐵路、化工等國內可以就業,主要是輕工業和交通方麵,真正重工業急需的人才數量很少。冶金、機械、動力、材料、造船等專業畢業生的數量,更是奇缺無比。

不僅無法滿足國內開展的大規模工業建設需要,而且也已經影響到了中國在一段時間之內的發展。這些人是重工業的底子,沒有這些人也就不可能建設重工業。即便買來工業設備,也無法發揮應該有的效應。

單靠那些人文科學的大師,無論他們的名譽在顯赫,他們的學識水平再高。也無法真正的為國民經濟建設發揮任何的作用。富國強兵離不開工業,建設現代化的工業,更離不開大量的理工科人才。

那些所謂的學者讓他們研究曆史、文學可能建樹頗多。但是無論他們在妙筆生花,那些曆史、哲學、人文科學對工業化建設,卻基本上沒有任何作用。國家的發展離不開這些人,但是這些人對建設現代化的工業,打造真正的工業強國,基本上起不到什麼作用。

一個國家的建設與發展,能靠研究曆史與自然科學,還有什麼社會學嗎?這些東西能使得一個國家真正走向富強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至於美英的全科模式,雖說培養出來的學生質好於蘇聯模式。但是在基礎薄弱的情況之下,培養的速度和數量遠遠趕不上需要。

這種情況之下蘇聯模式,就成了唯一的選擇。也許當初唯一的錯誤,就是將綜合性大學的數量壓縮的太低了。將幾個著名的綜合大學,分拆的過細有些傷了元氣,再想恢複相當的困難。

不過在整個國民教育體係薄弱,國內文盲占據絕大多數的情況之下。壓縮文科專業,重點發展理工科,尤其是最急需的工科專業,也就成了必然的選擇。而且楊震絕對不認為將當時的教會大學,收歸國有是一個錯誤。

在一個大學生比金子還要珍貴的年代裏麵,國家建設、國防建設最急需的理工科學生,自然要占據優先地位。在這個前提之下,其他所有的學科都要讓步。因為沒有這些人才,根本就無法建立現代化的工業基礎。

當回到這個年代,東北根據地開始大規模工業建設的時候,楊震是真正理解後世開國領導人的苦衷了。一方麵是建設現代化工業,尤其是急需的國防工業大規模的開始建設。一方麵是工科人才巨大的缺口,有限的人才遠遠無法滿足需要。

眼下根據地工業建設,除了設備進口因為資金以及美國出口方麵的限製,進展並不快之外。最大的困難,就是合格的工科人才奇缺。你總不能讓一個學文學的,卻搞石油勘探。讓一個搞自然科學的人,去研究飛機發動機設計。

即便從關內動員來的理工科畢業生,也隻能暫時勉強滿足最低需求。在除去其中搞基礎研究的理科人員,剩下的工科人才數量低到無法忍受的地步。人才的困境,不僅限製了工業建設的速度,甚至還影響到了部隊的現代化建設。

所以楊震在選派留學生的時候,在逼迫無奈的情況之下,也隻能向這些方向傾斜。將最急需的工科方麵,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冶金、化工、地質、機械、造船、動力等工科專業,有一樣就學一樣。

書到用時方恨少,人到用時也一樣方恨少。在自己已經既定目標之下,楊震實在無法忍受國內大學慢吞吞的培養模式,以及慘到極點的數量。要是等待國內的培養模式,就算那些大學畢業生全部到東北工作,恐怕也滿足不了需要量的十分之一。

當初在選派留學生的時候,文科和自然科學專業,他堅持一個沒有選擇。而在與中央打通聯係之後,他直接致電中央,希望眼下在蘇聯留學的全部都改學理工科。不要去學什麼戲劇、哲學、自然科學等建設現代化國防事業,根本就用不上的東西,哪怕就是學農也好。

他並不認為研究這些東西,是現在的當務之急。而且關內的那些大學,類似的科係和學生已經足夠多了。現在最關鍵的問題,是解決工業建設最缺乏的人才方麵問題。剩下那些等到以後,依托國內大學培養已經足夠了。

不過眼下雖說已經有了一個好的開頭,但楊震依舊認為現在派出去的留學生,數量遠遠滿足不了需要。除了想辦法與蘇聯溝通之外,他也在不斷的想辦法自己培養。他這個手伸的過長的東北局第二書記,除了軍事問題之外,所有的教育工作當仁不讓的接手過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