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 借窩下蛋(1 / 2)

蘇聯方麵同意在就近的阿穆爾共青城飛機製造廠,為抗聯培訓幾批技術工人。但是這幾批技術工人,至少要有三分之一的人在蘇德戰爭結束之前,必須要留在蘇聯境內工作。以補充蘇德戰爭巨大傷亡,帶來的人力不足問題。

但這些工人在蘇聯工作和學習期間,所需的物資保障,由抗聯自己負擔。但蘇聯方麵,並不限製抗聯提供工人的人數。不過這批工人,隻能在阿穆爾共青城的工廠區活動。如果擅自進入蘇聯指定區域之外,那麼蘇聯人有根據蘇聯法律逮捕並審批他們的權利。

不過在談判之中,蘇聯人並未接受抗聯的“好意”,將繼續按照原來的協議,而是繼續堅持將原來簽訂協議中,作為被扣美製坦克補償的英製坦克轉交給抗聯。隻是在其提出提高美製坦克轉交給抗聯的比例之後。

蘇聯方麵將答應,將所有的德製坦克戰利品,在進行維修之後轉交給抗聯方麵,以保證抗聯在坦克數量的上需要。如果德製坦克數量無法滿足抗聯的需要,那麼蘇聯方麵將從英製坦克份額之中,給予抗聯一定的補充。

至於楊震蘇聯人提供技術協助,抗聯為其生產更新式戰鬥機的協議,蘇聯人沒有給予任何的答複。但是答應了抗聯的要求,將蘇聯專家對美製轟炸機的研究工作放在中國境內進行,抗聯可以抽調工程技術人員隨同學習。

蘇聯方麵也同意,加大對抗聯留學生的接收力度。所有理工科項目,包括原來限製中國方麵選派人數的高能物理等專業,將全麵對中國黨方麵開放。隻要能通過蘇聯的入學考試,蘇聯方麵將會全盤接受這些留學生學習。

但所有的學費和物資需要,都由中國黨自己負責。同時蘇聯方麵也同意,在抗聯承擔薪金的情況之下,選派一批專家到抗聯的哈爾濱工業大學以及一係列專科學校,擔任教學工作。以彌補中國同誌創辦的這幾所學校,師資力量現在還很不充足的現狀。

不過對於蘇聯方麵提出,在國內物資匱乏局麵越來越嚴重,甚至基本供應也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的情況之下。希望中國同誌能夠加大對蘇聯穀物以及農產品的供應量,以改變蘇聯目前遭遇的糧食困境的要求。

在這一點上,楊震在與作為赴代表團長的東北人民政府主席,經過協商之後。提出將東遷的幾個大學,暫時遷移到東北境內,與哈爾濱工業大學暫時合並,以保證幾所大學的供應,並減輕蘇聯方麵的糧食壓力。

隻要蘇聯人同意這幾座蘇聯大學在東北期間,理工科將對中國學生全麵招生。所有遷移到中國東北蘇聯大學師生的供應問題,全部由中國方麵解決。同時抗聯保證這些大學師生的安全,在戰爭結束之後,所有的師生要全部返回蘇聯。

在幾經協商之後,蘇聯人最終同意了這個交換的要求。但提出在這些大學返回蘇聯境內的時候,抗聯方麵不得以任何的借口,扣留任何教職人員和學生。一旦戰爭形勢穩定下來,蘇聯方麵將會在第一時間將這些大學遷移回蘇聯。

不過這幾所大學在中國境內期間的中國學生,可以隨同遷移回蘇聯繼續就讀。而且抗聯要為所有進入中國境內蘇聯大學的學生,支付與在蘇聯境內留學生一樣的學費。不過考慮到中國同誌的經濟承受能力,蘇聯人同意部分學費,可以用農產品和煤炭折價支付,不再要求中國同誌全部支付現金。

這份協議在談判的時候,過程根本就沒有楊震後來說的那麼溫和,那些話隻是一些形容詞而已。整個談判過程,可謂是劍拔弩張。經過整整一個月的談判,才最終完成所有的談判。不過談判過程雖說艱辛了一些,但是蘇聯方麵落實的卻很快。

在協議還未最後簽署的時候,在楊震的堅決要求並作出一定讓步的情況之下,蘇聯人轉交的第一批七十架拉格三戰鬥機,已經運到東北境內。在協議簽字的頭三天,所有的拉格戰鬥機,已經全部轉交完畢。

而第一批東遷的幾所大學,在協議剛進入落實的步驟,甚至東北局還未來得及準備校舍,這批基本上以蘇聯淪陷區遷出來的大學為主,所有師生連同教職員工中並未征兵的人,就已經抵達佳木斯。

這批大學有被包圍之前,緊急被從列寧格勒出來疏散的加裏寧工學院、列寧格勒醫學院、列寧格勒交通大學等位於列寧格勒地區的大學。以及丟失之前緊急撤離的基輔大學、白俄羅斯大學,白俄羅斯鐵路與交通學院,白俄羅斯醫學院、第聶伯河大學等淪陷區大學。

蘇聯人重視高等教育的程度,遠不是中國人可以相比的。在國內物資供應匱乏,東遷的各個大學學生,雖說作為重點保障部門,但也一樣遭受物資匱乏的困擾。煤炭、糧食、糖類配給數量嚴重不足,肉類更是難以一見。

戰爭爆發一年多來,雖說淪陷區的大學基本都搶救了出來。有的遷移到了中亞,有的遷移到更安全的西伯利亞。但在國內整體供應局麵惡劣的情況之下,這些大學師生與所有蘇聯國民一樣,普遍都嚴重的營養不良,甚至已經打亂了原有的教學次序。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