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攻占晉北之後抗聯的控製區,與陝北實際上已經實際接壤。即便是路況比較惡劣,但是這些全部實現機械化與摩托化的部隊,調往陝北的速度也相當的快。與青馬進駐隴東的時間,幾乎就是前後腳。
這兩旅調往陝甘寧邊區之後,騎兵旅彙合陝甘寧邊區兩個團進駐環縣、鹽池一線鉗製寧馬。裝甲旅加強兩個步兵團,以及從晉綏火速調回陝北的騎兵團,進駐鎮原、寧縣一線威懾青馬。
同時在慶陽修建一個機場,進駐一個輕型轟炸機中隊,一個戰鬥機中隊,運輸機一個分隊。而陝北應變速度之快,抗聯部隊進駐陝甘寧邊區之迅速,不僅出乎八戰區的意料,更出那個青海王的預料。
當真是人有名、樹有影。在得知抗聯騎兵與裝甲各一個旅進駐隴東地區之後。那位腦袋發熱的青海王,立即給他的那個一樣雄心勃勃的外甥下達命令,讓他到隴東之後就老實的待在那裏。
可以小打小鬧的搞出一點點動靜來,以便向重慶交差。但是絕對不許與進入隴東一線的抗聯交火,更不許踏過蒲河一步。無論八戰區有什麼命令,都要在第一時間請示青海方麵才能行動。並立即將突出至平涼、涇川一線的騎八旅,立即撤回靜寧與張家川一線。
還以兵力不足,一個軍無法遏製住抗聯坦克集群為借口。再三要求重慶將眼下在一戰區作戰的,原本就讓他很不放心的暫編騎兵第一師給調回西北來,以便增加他的第四十集團軍在隴東的實力。
不過相對於青馬隻是老實下來,並再三要求將調出的部隊調回來的反應。寧夏的那位老兄,對抗聯的一個騎兵旅進駐自己側翼的舉動,卻是反應明顯有些過度不說,反應更是相當的激烈。
寧馬那批滑馬,在抗聯的騎兵和坦克部隊抵達隴東地區之後,更是大門不邁一步。不僅全線收縮,連應付差事的兩個團都撤回來不說,還將苦心搜刮的大批財富,都運到了黃河以西的定遠營。
為了增加防守的兵力,最起碼找一個替死鬼。他甚至不惜屈尊,再三與自己那個掌握了一個軍的堂兄商議,將他的八十一軍從伊克昭盟立即撤回來。反正現在後套方麵前麵的日軍,已經被抗聯全部解決,眼下已無任何的危險,回來保衛桑梓才是最應該做的。
寧夏是兩個人的根,隻要有寧夏在無論部隊在外麵作戰損失再大,也能有一個休整、補充的地方,還能有一個籌集軍餉的地方。如果寧夏老巢丟了,那麼寧馬的根也就沒有了。兩個人的部隊,最終除了被中央軍吞並之後,不會有第二個結果。
那些自開戰以來地盤被日軍占領後,部隊打光了無處補充,即丟了槍杆子,也丟了地盤的地方實力派,結局就不用他說了。就算當年威風八麵的那位山西王,現在不也是日子過得很艱難嗎?
不管這些年有什麼恩怨,但大家都是一個爺爺出來的,都姓馬,砸斷骨頭還連著筋。如今寧夏承受這麼大的壓力,外部中央軍步步緊逼,陝北如今又從東北調來這麼一個硬骨頭,還請兄長看在先祖的麵上拉自己一把,幫著自己渡過這個難關。
為了讓自己的這堂兄,心甘情願的給自己搪災。他答應隻要八十一軍撤回來,進駐靈武至同化一線,他馬上給八十一軍的獨立三十五旅擴編為一個師。所需武器裝備與新兵,全部由省政府解決。
八十一軍原來由原來寧夏每個月協餉兩萬元,“中央”發放一個師七成五經費,其餘不足部分自籌的軍餉和經費,改為全部由寧夏省政府承擔。原來拖欠的寧夏協餉部分,此次一次補齊,並保證決不再有任何拖欠的行為。
並將中衛以東、靈武以南地區,統統化為八十一軍防區。這些地方雖說比不上銀川周圍富裕,但是至少靈武周邊要比同化和中寧富裕的多。周圍每年的糧食產量,足以夠八十一軍使用。
同時不僅將重慶方麵此次補充的兩千條步槍,也拿出一半交給八十一軍。還從自己的儲備之中,拿出五百支殿英式步槍和一千支晉造六五步槍,二百支三八式步槍,將八十一軍原來裝備的,已經破爛不堪的陝造步槍都給替換下來。
為了拉攏自己這位堂兄給自己賭槍眼,這位一向對自己堂兄所屬八十一軍摳的很緊,不僅從不給補充槍械。甚至“中央”命令寧夏省政府每月協餉的兩萬元,都能拖就拖、能賴就賴,基本就沒有給過。
就放任自己堂兄和他的八十一軍,在整個寧夏最貧窮,甚至幾十年後都是全國有名貧困區的中寧、化同自生自滅。奉命進入五原、臨河作戰的時候,連軍裝都配不齊的寧夏王,可謂是大出血了。一下子拿出這麼多的錢和裝備,盡管心疼的心都快出血了。但有人來堵搶眼,總比連鍋端了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