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新的攻勢(1 / 2)

當初在簽訂協議的時候,美國人壓根就沒有想過當時貧窮的,大不多老百姓連肚子都吃不飽。連糧食都要美國支援的中國人。除了部分礦產資源和能源之外,還能有什麼可供出口的。

而中國東北和華北控製在中共手中的根據地,又會成為戰後大量美國農產品和輕工業產品的傾銷地。簽署了這個協議,對於美國人來說百利而無一害。可以廉價的獲得大量的中國礦產資源,同時又為美國商品找到了一個新的傾銷地點。

中國人在經濟上,根本就不可能會對美國帶來任何的威脅。中國人除了鎢和錫之外,並沒有可供出口的任何東西。包括農業在內,美國方麵都占據著絕對的優勢。所以在這件事情上,根本就沒有太多的考慮。

在二戰之中奠定了世界頭號軍事、政治、經濟強國地位的美國人,實在是太過於自信了。也許在軍事上,他們曾經視中國人為威脅過。當然這個威脅,最多也是針對他們所謂的勢力範圍,而不是對美國本土。

即便新中國的中程地對地導彈,遠程轟炸機服役,美國人也沒有認為中國會對其本土形成威脅。但美國人又認為必須遏製中國在軍事上的強大,一直在對中國軍事工業的發展采取遏製手段。

所以在二戰一結束,便以製止中國內戰爆發的名義,對中共各個根據地,實施最嚴厲的技術和工業設備的封鎖。所有涉及到重工業發展的設備,除了部分發電設備之外,清一色的禁運。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也一直實施比對蘇聯更為嚴厲的技術製裁。雖說在五十年代末,工業設備出口管製略微緩和了一些。不過在高科技的封鎖,反倒在一定程度上還變相加強。但是在經濟上他們從來沒有認為過,中國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

新中國成立之前劃出的對美實施貿易最惠國待遇的地區,正忙著大規模的工業建設,需要大量的工業設備。但美國人又對中國實施技術封鎖,需要的工業和技術設備他們不賣。賣的那些輕工業產品,卻已經成為進行解放全中國戰爭的根據地,既沒有能來也沒有需要去購買。

煤油在大慶油田開采之後,已經用不到美國人的產品。重點以航空燃油和船用柴油為重點所有的燃料,美國人統統對根據地實施禁運。至於農產品的消耗,有了東北這塊中國最富饒的高產農業區,除了棉花之外也壓根沒有美國人什麼事情。

三江平原與嫩江兩岸的大規模開墾,使得東北糧食產量翻了幾翻。從原抗聯所屬改為直接隸屬中央軍委,建國後改為東北農墾總局的東北生產建設兵團,糧食產量足以滿足關內外所有部隊的需求。

不僅不需要進口美國糧食,反倒是每年還向美國出口上千萬美元的大豆。依托抗戰時期東北建立的工業基礎,以及解放戰爭時期通過對蘇與東歐國家的易貨貿易,以及拆卸日本本土的大量工業,東北經濟一直迅猛發展。

在加上那個年代的中共黨員,所特有的堅忍不拔的意誌力,以及建設新中國的幹勁和衝勁。東北工業發展幾乎是一年一個大變,整個解放戰爭時期,東北工業發展速度高達百分之二百。美國的糧食和輕工業產品,在根據地是沒有人購買的。

等新中國成立之後,又實施的高度計劃經濟與地方集體經濟並存的經濟體製。所有外彙的交易,外貿審批權都由國家一手掌控。即便給予美國貿易最惠國待遇,但是所有的貿易計劃,都需要中央審批。

而且還是那個老問題,中國最需要的技術和設備,以及所有涉及到軍事裝備方麵技術的東西美國人不賣。就連中國進行工業建設,最急需的大噸位載重卡車,礦山設備和工程卡車,大馬力船用柴油機等美國人都對中國實施相當嚴厲的出口限製。

至於中國人不需要的那些生活奢飾品,雖大規模的傾銷但卻沒有人去購買。而且美國批準出售的輕工業產品,在中國市場因為價格的原因,根本就沒有市場。這個貿易最惠國待遇,對於美國來說幾乎是屁用沒有。

但是對於中國人來說,那就完全兩碼回事了。建國後在國家大力鼓勵之下,那些投資少、見效快的輕工業,發展速度很快。不僅牢牢以價格和相對不錯的質量優勢,占據了國內的市場,而且出口量一直都很大。

先是紡織品和輕工業產品,後是小排氣量汽車、家用電子產品攻占了大半個美國市場。從美國人的口袋裏麵撈足了美元。甚至中型客機,都搶占了一部分的美國市場。而美國的產品因為勞動力價格昂貴,導致普遍價格偏高。雖然質量占據優勢,但是卻很難打入中國市場。

最關鍵的是,這個該死的協議當初簽訂的時候。給予美國貿易最惠國待遇的地區,是指當時中共的控製區,也就是華北、東北,加上華東與西北的一部分,但是美國人要給中國出口貿易最惠國待遇的,卻是整個中國所有的地區。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