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工廠在日本本土好賴還留下了大阪炮工廠,東京第二兵工廠作為必要的防範措施。但鋼鐵廠,可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昭和製鋼所和本溪湖煤鋼廠已經丟了,要是八幡製鋼所在丟了,也就等於日本的鋼鐵產量去了三分之二。
戰爭打的就是鋼鐵,如果沒有鋼鐵那戰爭還玩個屁了。再加上搬遷鋼鐵廠的巨大費用和漫長的時間,以及海軍的堅決反對。最終這個日本最大的鋼鐵廠八幡製鋼所,還是留在了日本本土。
再說抗聯在轟炸日本本土的時候,總師很小心的避開了這些鋼鐵廠。這些鋼鐵廠,基本上都沒有挨炸。雖說日本陸軍高層,包括海軍高層都搞不明白,抗聯為什麼不轟炸這些鋼鐵廠。但從本土的情況看來,這些鋼鐵廠至少目前看還是很安全的。
小氣的日本人別說八幡鋼鐵廠,就連規模小一些的室蘭製鋼所和釜石製鋼所,都沒有舍得拆卸過來。不過為了恢複鞍山的鋼鐵生產,充分利用南滿的鐵礦石資源。日本人突擊建了一批二十噸的小高爐,又從本土和朝鮮運過來兩座高爐,勉強恢複了生產。
但幾經努力,昭和製鋼所還是沒有恢複到原來的產能。在留在關東軍手中最後兩年的時間之內,最高年產量也不過十餘萬噸粗鋼,二三十萬噸生鐵的產量。因為失去了大量的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僅有的幾萬噸鋼材的質量也是老太太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在投入有限的情況之下,直到整個南滿在四四年被抗聯徹底的收複,也沒有能夠完全恢複生產。最終這個中國最大的鋼鐵企業,在落入抗聯手中的時候,產能已經下滑到了自建成以來最低。
至於日本人最終還是留在本土的鋼鐵工業,等日本人宣布投降之後,他們才明白這些在戰爭之中最重要的鋼鐵基地,為何會在整個對日轟炸期間,能夠最終幸免於難。盡管也挨了一些炸彈,但並未傷筋動骨。原來中國人早在戰爭期間,就打上了這些鋼鐵廠的主意了。
在日本人宣布無條件投降之後。抗聯利用已經占據了大半個朝鮮,距離日本本土已經近在咫尺的優勢。在日本無條件投降之後的短短兩天之內,出動一個步兵師、一個裝甲旅,保護大量的技術人員,搶先經朝鮮南部渡過朝鮮海峽進入日本本土。
而抗聯的第一空降師,則在日本人宣布無條件投降的第二天采取空降和機降配合的辦法,成為第一波登陸日本本土的盟軍部隊。這些率先進入日本本土的抗聯部隊,利用美軍還遠在衝繩的態勢。對日本本土工業,進行了一場規模,堪稱日本曆史上最大的拆遷活動。
登陸日本本土的抗聯部隊分工明確,空降第一師配合海軍,負責海軍和造船方麵工業。而這個步兵師和裝甲旅則利用機動優勢,席卷了日本大部分的領土,著手點就是楊震點名要的日本冶金、光學、機械製造工業。
在被抗聯強行繳械的日本戰俘協助之下,將室蘭、釜石、神戶、大阪等日本冶金工業基地,所有的設備連同技術人員,以及大學內的工科和理科教授全部集中。除了通過海路搶運回來大部分之外,剩餘的則渡過朝鮮海峽,經朝鮮半島的鐵路係統運回東北。
即便是後來登陸日本的美軍,也沒有能完全攔得住登陸日本的抗聯對日本工業的打劫。而大學的那些教授和各個工廠的工程師,從醫學到工科幾乎所有涉及到工業建設科目,則早在第一時間被抗聯用運輸機給運回東北。
等到美軍大批登陸日本本土的時候,抗聯的行動已經大致進行了三分之二。即便美國人利用海空軍的優勢,快速的封鎖了日本沿海,扣押了一部分已經被抗聯拆卸下來的設備。尤其是八幡鋼鐵廠,保住了將近一半的設備。但是等其采取手段的時候,卻已經晚了大半步。
九州的日本工業雖說有三分之二保留了下來,但是日本其他部分的工業,卻丟掉了三分之二還多。尤其是美軍最後到達的本州島北部與整個北海道工業區,基本上連毛都沒有給日本人留下。
尤其是光學、電子、機械加工、發動機製造等楊震重點要求的行業,什麼都沒有剩下。日本最重要的鋼鐵工業基地之二的釜石和室蘭,徹底被打回了農業社會。八幡鋼鐵廠因為過於龐大,雖說沒有最終完成拆卸。但一切能夠短時間之內拆下來,較為輕便的設備,連同兩座最新式的高爐都被拆走了。
日本明治維新之後,苦心經營近百年的現代化工業,以及苦心培養出來的大量各種工業人才,以及農業、畜牧方麵的專家隻剩下了四分之一。日本幾大財團的領導人物和所有的骨幹,包括繼承人在內,也被一並以戰犯的名義帶回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