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下麵強烈呼籲之下,日本大本營也通過潛艇運輸的方式,從德國搞來了G四一式半自動步槍以及圖紙。並根據這些圖紙,試圖在不大量調整,還是使用日軍製式彈藥的情況之下,對三八和九九式步槍進行了一定的改進。
但出於節約子彈的目的,日軍高層依舊不願意將這種改良型的步槍,投入一線作戰部隊。再加上經過改進後的步槍,性能也實在不咋地,根本就無法滿足需要。尤其是使用的三八式步槍製式六五步槍子彈,根本就承受不了自動射擊方式,一旦連射很容易出現在大正十一年式機槍身上出現的彈殼斷裂毛病。
三八式步槍的撞針和槍身強度,也難以承受高射速帶來的考驗。幾天下來,撞針就被打成了禿子,或是幹脆斷裂。對槍身造成的損害,也相當的大。使用十一年式輕機槍彈藥,倒是可以。
但對於日軍來說,步槍不能使用步槍彈,隻能使用機槍彈,那還叫做步槍嗎?而且即便使用專用輕機槍彈,可子彈如果在射擊的時候如果不塗油,一樣也經常出現卡殼的情況。甚至比大正十一式輕機槍,卡殼的頻率還要高。
可要是像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一樣,在步槍上再安裝一個油壺,那結構又太過於複雜不說,也不是一回事。機槍裝油壺,在世界上也有先例,這不是日軍的特例。但步槍上也裝油壺,那可就是讓人笑掉大牙了。誰見過步槍上,還裝一個專門為子彈塗油的油壺?
如果使用九九式步槍改裝,雖說沒有這麼多的毛病。但是槍械明顯超重,連續射擊的精度不理想,後坐力大的難以承受不說。對槍身結構帶來的損失,也沒有比使用三八式步槍改進好到那裏去。最關鍵的是這種改造,並未比新造一支步槍的消耗少到那裏去。
想要走捷徑的日本人,隻想著事半功倍,卻忽視了槍身結構不同,對改造帶來的影響。況且德軍的這種半自動步槍,本身就是為了應對戰場急需的應急產物,在德軍之中都不受自己人的歡迎。
日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從德國人那裏搞來了所謂最先進的武器裝備。試圖借鑒德國人的經驗,在自己製式步槍身上改進出一種半自動步槍而搞出來的這種步槍。與他們的原型槍在德軍之中受到的評價一樣,都是相當的低。甚至在日本人這裏,因為槍身結構的不同,造成使用上的不足,在實驗的時候就沒有通過。
原本想要走捷徑,又不甘心去仿製一個原來自己一直瞧不起對手武器,直接仿製原廠貨又感覺丟麵子的日軍,花了不小的代價,搞來了一堆的卻是廢品。最終進口的一千支德製自動步槍,被丟給了比較容易獲得七九子彈的中國派遣軍駐紮在華中的部隊。
後來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繳獲了部分美軍使用的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則幹脆將口徑改為日軍製式的七七口徑子彈之後,仿製了一部分這種發射全裝藥子彈的半自動步槍。至於美製的M一式卡賓槍,雖說射速更高,也更加的輕便。但被認為還不如抗聯的自動步槍,不僅高層人物嗤之以鼻,下麵的部隊也沒有人喜歡。
隻是這種半自動步槍相對抗聯來說,隻能是一般的射速。雖說比較受日軍一線官兵的喜歡,但卻依舊被日軍高層之中某些掌握實權的人士認為彈藥消耗過高,日本國力難以承受而沒有大量的生產。
最終這種本身因為生產工藝低下,比繳獲的美製原廠裝備性能降低很多。改為七七口徑彈藥之後,雖說質量更加下降的仿製品,但依舊可以稱得上性能不錯的武器。至少在火力密度上,要遠遠的高於手動步槍。
如果真的投產,並裝備到一線作戰部隊。至少部分可以勉強和抗聯裝備的四零式步槍抗衡,並完全可以與美軍裝備的加蘭德半自動步槍抗衡的輕武器。在已經無力大量增加輕機槍配置的情況之下,隻生產了一部分配屬給了中國派遣軍。作為步兵小隊加強火力,配屬給各個據點以抵抗共產軍沒完沒了的騷擾。
在屢次實驗都不成功之後的日軍,好不容易找到一支勉強適合自己的。卻因為自身高層很是有一些能量大的人,死抱著老觀念不放。依舊固執的認為自動武器精度差,浪費彈藥,是日本國力難以承受的。滿嘴還是裝備一支百發不中的步槍,不如裝備一百支百發百中的步槍老觀念。
麵對幾乎所有對手裝備的輕武器,都超過自己的現狀。始終在強調以戰術上的調整,來麵對優勢火力的敵軍。大本營以那位前參謀總長為代表的諸多元帥級人物,一直在強調以武士道的精神,去和對手拚所謂的意誌和精神。而不是從根子上,去想辦法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