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整訓(1 / 2)

晉北戰場上兩軍配合較好的原因,與太原戰場根本就不同。楊繼財與兩大根據地兩個分區之所以配合的比較好,是因為戰場就在太原周邊,幾乎沒有什麼回旋餘地。幾個分區與抗聯參戰部隊,都是一根繩子上的螞蚱,誰也跑不了誰。

二也是兩個分區的軍政主官,親自坐鎮指揮。有了直屬上級的壓著,下麵的部隊也不敢太發揮遊擊水平。至少下麵的團營長,沒有人敢在這二位麵前紮什麼刺。相對於下麵習慣了各自為戰的團一級幹部,這二位紅軍時期便是高級幹部的眼光和水平還是有的。

要是沒有這二位軍分區司令員親自坐鎮,來的是一幫團長的話,楊繼財這一仗恐怕打的遠不如現在順手。首先一個指揮權理順的問題,就會將他搞的頭大如鬥。雖說關內部隊不講究職務一類的關係,但是資曆卻是一個致命的問題。

搞不好,他就算再想堅持下去,眼前的肉再肥,他也隻能全部的放棄了。最關鍵的是,這二位分區領導,包括外圍的晉察冀二分區司令員。無論是自覺,還是不自覺的都被楊繼財給畫出的大餅給圈了進來。

等到想脫身的時候,卻發現隻能硬著頭皮,跟眼前這位膽大包天的年輕人走到底了。否則誰事先撤離,都會造成整個戰場的崩潰。而回去,自己的上級肯定饒不了自己。就算硬著頭皮,他們也得堅持下去。也就是說是形勢,將大家逼到這個份上。所以在太原戰場上的楊繼財,倒是得心應手的多。

對於眼下晉北戰場出現這種配合不融洽,甚至在某些方麵已經產生了一定隔閡的情況,頭疼的不單單是陳翰章一個,親臨一線指揮,此次太原行動之前才從晉北趕回的晉綏軍區代司令員也頭疼,甚至連在興縣坐鎮的老總也很頭疼。

老總此戰之前從延安,受主席委派親自趕到晉綏軍區坐鎮,可不單單是督戰。老總在這裏,對各個戰線一直有一個很直接的掌握。尤其是對晉北參戰的晉綏軍區部隊的表現,老總了解的很清楚。

至於抗聯那邊,在陳翰章臨出擊之前,也再三要求陳翰章,將每天的戰況給老總做一個詳細的彙報。所以老總對整個戰局的掌握,其實並不比楊震少到哪裏去,所以老總也是為了這件事情很是頭疼。

甚至在楊震趕來之前,老總有心從包頭前線抽調回兩個旅配合抗聯作戰,將原有的地方武裝升級的新部隊替換下來。這些為反掃蕩作為骨幹使用的主力部隊,遊擊習氣倒還是少了很多。

楊震也正是在接到三次陳翰章的秘密電報之後,才感覺到事態的嚴重性。這才在這個關鍵時刻,從通遼總部駐地飛抵西北。晉北戰場就在關內根據地周邊作戰,沒有關內部隊的支持和配合,這一戰想要打好很困難。而這個問題不解決,也會影響到關內外部隊團結。

楊震心中有沒有解決問題的辦法?在來的飛機上,他已經考慮過解決這種辦法的途徑。第一個辦法很簡單,將所有參戰的晉綏軍區部隊,全部撤出一線戰場。用於後方轉運物資、看押俘虜、保障通訊線路的安全。

但這個解決方法看似最簡單,但可能引起的麻煩和後續影響也是最大的。將所有的關內參戰部隊,從一線上撤下來。明顯很容易會讓人有抗聯老子天下第一,對所有兄弟部隊都看不上眼的想法。搞不好,會嚴重影響到兩軍之間團結的。

第二個更簡單,從抗聯抽調出一批幹部。將所有參戰的晉綏軍區部隊,團參謀長全部替換下來。營一級,每個營都派一名抗聯幹部擔任副營長。這個辦法其實即簡單,也更加有效。但這個辦法,帶來的麻煩卻還要超過第一個辦法。

先不說指揮關係的理順,單就一個部隊指揮權的問題,就很是讓人頭疼。關內部隊,不像抗聯那樣明確軍事主官和參謀長之間的權限。向來都是軍事主官說了算,軍事主官在軍事指揮上,有著絕對的權威。參謀長在指揮上並無決策權,甚至很多的部隊連建議權都沒有。

在關內部隊,除了高級指揮部之外,團一級的參謀長職責倒是更像部隊司令部直屬隊的一個大管家,或是一個高級的傳令官。涉及到具體的指揮上,更多的是軍事主官獨斷專行,當然原來還有政治委員的最終決定權。作戰的具體指揮上,基本上沒有參謀長什麼事情。

楊震在與挺進軍接觸的過程之中,發現太行軍區和一二九師出來的部隊,也就是自己的老部隊,對參謀長的工作比較重視,職責也比較明確。但是其他根據地出來的部隊,就差的太多了。很多旅團一級的部隊,參謀長甚至就是一個擺設。

實際上,這倒也不是關內部隊所獨有的情況。輕視參謀工作,而基本上是中國所有軍隊的慣例。按照北洋政府明文規定,參謀長轉任軍事主官需要降兩級使用。即便是在重慶方麵組織結構和體係,最為現代化的中央軍之中,在很多部隊之中參謀長起的實際作用也很有限。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