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 豐收者計劃(1 / 2)

盡管中央比誰都渴望那些先進的機器設備和大批的熟練技術工人,比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和軍隊,都渴望建立自己的軍事工業。即便在敵後那麼艱苦,連肚子都吃不飽的情況之下,依舊在想方設法創建自己的軍工產業。

但一貫講究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的中央來說,是不會冒著這麼大的風險,去洗劫太原城內的工業。尤其是出動的兵力之中,還有抗聯精銳的坦克部隊。這麼大的代價,中央是肯定不會同意的。

在中央肯定不會批準的情況之下,楊震也隻能采取先斬後奏的辦法,借著中央希望抗聯能夠派出一部分部隊,營救去年日軍連續大掃蕩之中被俘人員的機會,將太原的軍工企業整體拆遷至陝北,增加陝北的軍工能力,可以增加關內部隊自身的供血能力。

其實楊震這麼做,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眼下整個東北根據地,現在已經是不堪重負。技術工人的數量,越來越難以滿足需要。而且隨著抗聯在不斷的擴編,軍工生產能力依舊有限的情況之下,對關內部隊的需要已經越來越難以支撐。

尤其是對陝甘寧、晉綏的支持,眼下幾乎已經是難以為繼的地步。在無鐵路線可以利用,所有的運輸都隻能依靠公路和航空的情況之下,每次運輸耗費的油料,都可以說是一個天文數字。

一噸彈藥從齊齊哈爾起運,經過鐵路運輸到通遼。在從通遼經公路運輸到晉西北,在渡過黃河,這一路上至少要消耗掉半噸的汽油。在加上大量的汽車和零部件損耗,這個代價實在太大了。一次作戰時期可以不計代價的運輸,但長此以往抗聯將實在難以承擔。

此次戰役如果打通關內外的地麵之間的聯係,按照楊震與中央研究的計劃,關內的部隊除了輪換進入東北整訓之外,將會在裝備上也要得到一個升級。雖說不見得能夠比的上日軍,但是也要比眼前提高不止一個檔次。

根據這個計劃在半年之後,關內各個根據地的主力部隊,要達到每個作戰班都一挺輕機槍,兩支衝鋒槍,連有三支火箭筒,營有四到六挺重機槍、四門六零炮、四門無後坐力炮,團有四門八十二毫米迫擊炮和四門速射炮,四到六挺十二毫米高射機槍的標準。

每個旅至少要裝備山炮、野炮和步兵炮各一個連,高射機槍一個連,各個軍區要有直屬地麵炮兵團、高射炮團各一個團的標準。按照這個標準,關內部隊的火力標準,將大幅度的上升。

但是在戰鬥之中,這彈藥的消耗數量也不是原來可以相比的。如果按照關內部隊的發展速度,以及地方武裝所需的彈藥。所有的彈藥和物資,全部依靠東北供應。再加上抗聯自身的擴編的需要,這對於一個地區來說,都將會是相當難以承擔的。

尤其是在汽油暫時還需要全部依靠外界的情況之下,單單一個油料的消耗,就是抗聯現在難以負擔的。盡管抗聯已經著手開始規劃通遼到集寧的鐵路,但是這條鐵路現在畢竟還沒有影子。以抗聯的技術實力,恐怕等到抗戰勝利的那一天,也很難修建完成。

但戰局不能等,關內部隊的發展不能等。但全部物資和人員依賴公路運輸,所消耗的油料,也是抗聯難以承受的。楊震不能將有限的油料,全部用到這個方麵。隨著抗聯自身裝甲部隊的發展,自身也需要大量的油料。

盡管自己的油田即將開采,但開采出來與煉成汽油是兩碼回事。至少半年之內,這個油料還要全部依賴外援。更何況油料的生產,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楊震不可能指望自己的那個自身也缺血嚴重,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始終不足工業,一下子就能夠滿足自身需要。

增加關內部隊的自身造血能力,也就成了破解這道難題的唯一辦法。隻是關內各個根據地大大小小的兵工廠數量不少,但絕大部分缺乏機器設備和熟練工人,大部分的彈藥生產隻能依靠手工製造。產量小不說,而且質量也不穩定。

陝甘寧邊區軍事工業下屬的工廠不少,但隻有十幾部民用機器設備。全軍各個兵工廠,無一部專業子彈機。除了太行軍區的軍工部,有幾部二手彈底製造機和收口機之外,全軍各個兵工廠的普遍依賴土法製造。就連子彈底火的裝填,都需要手工來完成。基本上所有的根據地都無法製造新子彈,隻能生產複裝子彈。

自身的輸造血能力,不能說沒有,卻是根本就無法滿足部隊的發展和需要。在這種情況之下,雖然經過日軍的大勢掠奪,但是當年晉綏軍留下的工業底子還在的太原,就成了解決這一困境的首選。

而此次行動,也不是楊震一時心血來潮。不僅關內各個根據地的軍工生產,需要大量的技術工人。就是東北根據地軍工生產,現在也急需熟練工人。在眼下日軍封鎖日趨嚴密,整個地球都已經打成一團,從華北的平津,華東地區動員工人到東北已經無法進行的情況之下,早在此次戰役之前楊震已經打定主意從日軍控製區下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