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是不是應該事先通氣(2 / 2)

“從局部來看,此次穿插太原作戰的確代價過於高昂。但是從整體上來看,這個代價對於我們來說,還是相當合適的。有了這些機器設備,再加上數量充足的工人,隻要原材料運到,軍工廠短時間之內我想投入生產應該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對於楊震的答複,老總微微點了點頭道:“是啊,咱們原來缺少設備與熟練工人。除了你們所有的根據地的兵工廠,絕大部分武器裝備的生產,都依靠手工作業。不僅生產數量遠遠滿足不了需要,最關鍵的這質量普遍都很低劣。”

“手榴彈一炸兩半,甚至壓根就不響。生產的複裝子彈打的不遠不說,精度也很差。明明缺乏攻堅手段,但就是因為沒有自己的炮彈製造能力。繳獲的火炮打光了有限的炮彈,隻能拆開埋起來。”

“中央曾經在去年指示過各個根據地,停止一切武器裝備的生產,全力生產彈藥。但現在來看,即便是集中全部力量生產彈藥,也遠遠無法改變我們目前彈藥匱乏的局麵。提高我軍自身的軍工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已經成為我軍對日作戰最急需解決的事情。”

“有了你們這次行動獲得的大批熟練工人,以及大量的機械設備,至少陝北的兵工廠會在短時間之內,有一個質的提高。不過那位山西王和日軍第一軍司令官可要罵娘了。你這一手將人家幾十年的家底,都給拆卸光了。”

“我不是說你們的這種做法不對,你們能看到這一點,眼光也很長遠。但是你們在事先是不是應該先和中央通一下氣,讓中央有一個心理準備?突然來這麼一大批的工人,你也要考慮一下陝北的壓力和安置能力。”

“這些工人和設備的安置,中央都需要統籌安排。工廠的廠房,工人的宿舍、衣食住行,都要修建的。就算是窯洞,也得抽出時間去挖。你一下子弄來這麼的工人和設備,你讓中央怎麼一下子安置完畢?更何況其中的工人,還要進行甄別。”

“中央調配各部隊參戰,所有的作戰計劃都是按照速戰速決,營救完成就全部撤離來製定的。你這麼一拖延,給太原城周邊的幾個軍區行動和配合上,陷入了極大的被動。現在整個戰場,已經亂成一團,周邊各個軍區都打成了添油戰術。”

“楊震同誌,這個事情的出發點,你是為了中央考慮,這一點中央也不是不清楚。但在行動之前,你能不能讓中央有一個準備?要是全軍都像你這麼先斬後奏,這中央怎麼還領導和指揮部隊作戰?”

“我們實行的是民主集中製,但這個民主集中製,並不等於放手不管,放任自由活動。民主集中製的最重要的一點,是在後邊的集中二字上。一個政黨、一支軍隊,都要有著嚴格紀律的。”

對於老總不輕不重的批評,楊震摸了摸鼻子沒有敢解釋。這一點,楊震也知道自己做的有些過了。他之所以沒有事先請示,是因為在他看來中央肯定不會允許,他拿著部隊去冒這個風險的。

拆卸大量的工業設備,不是簡單的營救被俘人員。所需的時間,在無計劃、無準備的情況之下,將會極為漫長。而太原又是整個山西的政治、經濟、交通中心,鐵路和公路交通異常的發達。

周邊不算公路,僅僅鐵路就有白晉鐵路、同蒲鐵路、正太鐵路可以與日軍駐紮重兵的運城、長治、臨汾相連。更何況那兒還是日軍第一軍的司令部所在地,打那裏是牽一發而動全身。

搶占太原的部隊孤軍突入,如果不能速戰速決,一旦周邊日軍利用鐵路優勢合圍上來之後,將會全軍覆滅。營救被俘人員,這沒有任何的問題。這些被俘人員,不是笨重的設備。隻要能夠營救出來,就可以迅速的轉移。

但要拆卸這些工業設備,所需的時間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運輸也是一個大問題。就算有十天、半個月的時間,也很難在短時間之內完成所有的拆卸任務。而作為山西中心的太原,周邊的日軍數量並不少。

中央的軍事領導人,都是軍事大家。這點問題再看不出來,那根本是不可能的。而在太原城周邊的關內各個部隊,晉綏軍區部隊主力,已經傾巢出動出外長城一線作戰。同蒲鐵路以東的太行、太嶽、晉察冀北嶽區的部隊,在去年的大掃蕩之中損失慘重。

北嶽區的主力,又要向北將重點放在大同戰場。冀南軍區和冀魯豫軍區增援部隊,還在陸續向北。太嶽軍區主力雖說尚算完整,但還需要牽製日軍四十一師團主力,根本就力大規模策應此次作戰的情況之下,中央壓根就不可能批準楊震在太原城內順手牽羊。

要是事先彙報和請示,不但不可能得到批準,恐怕自己還要挨上一頓嚴厲的批評。先斬後奏,也就成了楊震唯一的選擇。畢竟這些設備和工人搞到手,中央總不能讓自己退回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