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裝甲旅的確有些擁擠,但是一次性投入一個半營的兵力,還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負責指揮的劉長順,就兩個連、兩個連的投入。不僅兵力投入上形成了添油的戰術,在攻擊次序的選擇上過於求穩,還是抱著先啃下外圍,然後在切入核心陣地的老戰術。
攻擊陣型也顯得過於緊密,沒有充分發揮出抗聯輕型直瞄武器多的優勢,反倒是過於依賴數量本就不足的坦克。盡管十七師師長反複要求,將部隊以攻擊展開地域地形為基準,打開建製不在使用營連集團衝鋒的戰術。
以連排為建製,各自劃定攻擊目標和範圍。采取分散滲透,統一集中的戰術,多範圍的同時發起攻擊。即分散日軍炮兵威脅,也加快進度。尤其是要搶占日軍縱深陣地內的幾個製高點,打掉日軍炮兵觀察哨的眼睛。但這幾個建議,都被劉長順拒絕了。他還是固執的采取以坦克連基幹,以兩個步兵營齊頭並進老辦法。
而且整個攻勢發起期間,劉長順始終保持著正麵的攻勢,壓根就沒有想過從側翼迂回。對於日軍一二道陣地之間數量眾多的倒打火力點,也沒有將射擊精度很高,射速奇快的七十六毫米加農炮,轉為平射火炮盡可能的抵進使用。
盡管十七師參謀長多次要求,將改型火炮提前作為近距離大威力直瞄火炮使用。以師屬山野炮群,壓製日軍火力集群。但這位老兄出於某種不知道什麼原因的擔心,卻始終拒絕同意。依舊固執的要求十七師屬炮群,盡快的找到日軍炮兵並幹掉他們。
在加上寬度過大,尚未沒有完全清除的雷區。整整一天的進攻下來,裝甲一旅與十五師隻前進了不到五公裏損失了四十餘輛坦克。發起攻擊的兩個尖刀營,也在攻擊之中傷亡不輕。在正鑲白旗與蘇尼特右旗之間發起的攻勢,可以說是全軍受挫。
麵對著北線初戰不利的局麵,戰至二十一日清晨,陳翰章火速的調整部署。從擴大突破口的部隊之中,抽調出一個加強營的兵力,並加強一個坦克連自南向北發起攻擊,從側翼支援裝甲一旅的突破作戰。
但陳翰章反應速度很快,他當麵的對手日軍二十六師團長矢野音三郎中將反應也不慢。這個加強營在向北發起突擊不到兩個小時,便被日軍從縱深師團預備隊之中,調來的二十六師團獨立步兵第十一聯隊的三個步兵中隊,兩個工兵中隊組成的臨時加強大隊,利用現有的工事,給死死的纏在和碩廟以北的地區。
不能不說日軍在構築防禦工事上,還是相當有天分的。其防禦工事的修建,大部分都可以稱之為教科書級別。無論是北滿遍布中蘇邊境的那些大大小小的要塞群,或是在前一階段會戰之中,給陳翰章帶來深刻印象的通遼北築壘地域。
還是這個二十六師團,目前所固守的正鑲白旗至蘇尼特右旗境內的築壘地域。無一不是經過精心設計,並苦心修建的。其火力配置、工事群的布置,都是相當下了一番苦心。半年之內修建這麼大一片的築壘地域,在塞外這種冬季滴水成冰的氣候之內,足見日軍下的功夫之大。
這些野戰工事群的堅固性先不說,單單這個火力點的配置可謂都是深思熟慮,很是下了一番苦心。各個防守地域核心主陣地,全部都是可以三百六十度環射。所有的防守地域,構築了大量的倒打火力點,以及側翼掩護火力點。
在因為氣候的原因無法修建更加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工事的情況之下,不惜代價從遠處運來了大量的石塊與木料,以盡可能的增強這些工事群的抗打擊能力。
主陣地周邊的明碉暗堡環環相扣,射界相互之間交叉,幾乎沒有任何的防守死角。甚至在主陣地與掩護陣地之間,還部署了大量的以反步兵地雷為主的雷區。反坦克火炮陣地,不僅與重機槍陣地可以相互策應,而且自身射界都是成交叉,多梯次的配置。
各個工事之間不僅有交通壕相連,幾乎所有的工事無論大小,都架設了野戰電話。其暗堡多數修建的角度異常刁鑽不說,在開火時間上都有著嚴格的規定。沒有命令,即便抗聯的部隊打到眼皮子底下也不許開火。
基本保證了這些火力點,以最大的火力突然性,給予抗聯攻擊部隊把最大的殺傷。而且其倒打火力點,不是一個兩個而是成排。機槍與反坦克炮的數量,配備也遠遠大於日軍常規的編製。
前沿陣地每隔一段距離,背後都有與二線正麵工事配合,成交叉射擊的倒打火力點。這些由戰壕、半永備性質的核心工事群,再加上大量的暗堡,構成了一個整體的相互依托的防禦態勢。一旦試圖攻擊其中一個,就會遭遇到縱深以及側翼的火力殺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