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陳翰章提出的這個人選,楊震經過猶豫最終還是同意了。但是參謀長的人選,楊震卻是沒有同意。馬春生是一個野馬,不是劉長順能夠控製住的。他對戰機的把握力是強,但全局能力太差。
前一階段會戰之中,這一點表現的很明顯。當一個師長還是勝任的,但讓他協助劉長順把握全局還是不行。一旦這個家夥脫了韁,劉長順拿他無可奈何。讓馬春生去配和劉長順,有些過於冒險了。
最終在郭炳勳的提議之下,調歐陽吉善擔任西進政治委員,王明貴擔任參謀長,楊繼財擔任作戰處長。讓這三個人與劉長順搭班子,執行正麵突擊任務。至於南部集群,就不用楊震操心了,挺進軍司令員,自己的老首長足夠挑起這幅重擔。
至於在東北境內的戰鬥,由十二月底調任西滿軍區司令員的杜開山擔任西滿集群的司令員,陶淨非任副司令員,負責指揮通遼方向的作戰。王光宇調往中線,負責整個新京正麵的作戰指揮。負責正麵兩翼作戰。整個東線作戰,由王效明統一指揮。
之所以將杜開山放在通遼一線,是因為這個方向在整個戰局之中處在承上啟下的作用,是一個相當關鍵的位置。需要的不單單是穩健,還有對戰局的把握能力。杜開山膽大卻不冒失,穩健卻不保守。該大開大合的時候,絕對不會按部就班。在該收斂的時候,絕對不會貿然行動。
雖說大局觀略微差一些,但是對整個戰場形勢的判斷卻相當的敏銳。在戰術指揮上,絕對已經到了收放自如的地步。尤其是在對炮兵火力的運用上,可以說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這一點上,就連楊震最看重的王光宇也比不上。整個抗聯縱隊一級的軍事主官之中,也隻有陳翰章能與他相比。重新有了家的杜開山變的成熟了許多,性格也穩重了許多。如果說過去的杜開山是一把過於鋒芒畢露的寶劍,顯得過剛易折話,那麼現在的杜開山則可以說是柔中帶剛。
楊震將他放在這裏,責任不單單是從西麵進攻中長鐵路,包抄新京關東軍守軍的後路。還有一點就是一旦劉長順如果在察東的指揮表現讓人失望,無法完成總部交給的作戰任務,杜開山可以立即接替他的指揮。將杜開山這員猛將放在這裏,就是準備要在最關鍵的時候使用。
而在隨後的戰事之中,事實證明楊震這一手可謂是整個會戰階段畫龍點睛之筆。在迂回部隊出發之後,劉長順遲遲無法在正麵陳翰章已經打開的突破口,取得進展,進一步擴大戰局,整個察東戰場打成膠著的情況之下。
正是楊震火速調杜開山接替劉長順,才保證了戰役打成目標。否則已經翻越陰山,但因為正麵戰場遲遲無法完成突破,打開缺口。無法得到正麵突擊部隊策應與支援的陳翰章,很有可能會被合圍在綏東境內。
楊震在幹部調配上可謂是煞費苦心,但兵力配備上卻基本上按照向中央彙報的計劃進行。西進集團由裝甲一師,裝甲一旅以及三個獨立坦克營,騎兵第一、第二兩個旅,五個步兵師,三個直屬重炮團,總部唯一一個直屬日製一五零加農炮團,以及兩個火箭炮兵團。
南線作戰集群由六個步兵師、挺進軍主力組成,配屬兩個重炮團,一個火箭炮團,分為由挺進軍司令員、政委統一指揮,其主要攻擊方向為大馬群山正麵一線,以及長城以南的張家口至承德一線。
西滿戰略集團由三個步兵師、一個裝甲旅、一個山地師、朝鮮獨立師、挺進軍的一個縱隊,總部直屬一個火箭炮團、一個直屬炮兵團、兩個坦克營組成,從通遼向中長鐵路一線攻擊前進。主要任務就是包抄新京側後方,以及向熱河全境發起攻擊。
該集團分為兩塊,熱河戰場由挺進軍副司令員指揮,兵力為抗聯的一個山地師、朝鮮獨立師、挺進軍一縱隊,外加一個直屬炮兵團。主要任何是搶占七老圖山以西熱河全境,並保障南線部隊側後方向。
此次作戰,除了總部手裏留下兩個師部署在哈爾濱周邊作為總預備隊之外,抗聯與挺進軍幾乎全部出動。除了因為缺乏裝備,還在組建的新部隊之外,抗聯的航空兵、裝甲兵、炮兵等技術兵種,也全部投入到一線參戰。
用楊震在戰前高級幹部會議上的話來說,這是砸鍋賣鐵的一次作戰。打贏了,抗聯可以獲得關內充足的人力與物力的支援,真正擺脫目前孤軍作戰的局麵。打敗了,恐怕連退回深山老林打遊擊的機會都不會再有。所以此次行動,隻能成功不能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