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敵情出現的新變化,楊震、郭炳勳、陳翰章,不斷的在調整著作戰方案。通過前線偵察,以及通過中央轉來的情報。抗聯已經得知日軍在預定的突破地點,修建了大量的野戰工事,並調集了大批的反坦克武器、野戰重炮、裝甲作戰部隊。
看著前線偵察部隊轉回的日軍在察東修建築壘地域的情報,尤其是偵察機拍攝的日軍新修建築壘地域的照片。陳翰章幾乎一樣就看出來,這是他在第一階段會戰時在通遼北遭遇的,曾經給負責突破的裝甲二旅帶來嚴重損失日軍築壘地域的加強和延長版。
隻不過日軍在察東地區修建的這個築壘地域,麵積更加的廣大,縱深也更寬。同時雷區的麵積,要比通遼那一戰的築壘地域要大的多。僅僅在多倫至正鑲白旗正麵地域,就發現了四處大麵積的雷場。
中間不僅有反步兵地雷,還首次發現了日軍製式反坦克地雷。而反坦克壕的數量和規模,也超過通遼方向的築壘地域。最關鍵的是火力密度,遠遠不是通遼戰役時候所遭遇的日軍火力密度所能相比的。
僅僅目前已經查明的,日軍部署的反坦克火力密度,幾乎超過他在通遼戰場遭遇的數量一倍。尤其是九四式三十七毫米反坦克炮的數量,遠遠的超過當時通遼戰場。這些還隻能說是一個大概的數字,實際的數量有可能要多的多。
麵對著突破地域日軍火力的增強,以及部署的大縱深防禦體係,陳翰章以當初在通遼戰場上的經驗和教訓為基礎,多次反複的修改作戰方案。側翼迂回戰術,這沒有什麼好說的,基本上隻是根據日軍縱深部署調整,進行一些微調。
關鍵是在正麵對二十六師團所在築壘地域的攻擊,這才是陳翰章方案調整的重中之重。但幾次修改出來的結果,卻總是無法讓自己滿意。通遼作戰對陳翰章來說,相對慘重的教訓,讓陳翰章在最終方案敲定上顯得很猶豫。
為了拿出最好和最穩妥的作戰方案,陳翰章自二月中旬開始,數次冒險前往察東兩軍對峙地區親自查看日軍部署調整情況。並在楊震的批準之下動用部分重炮和轟炸機,對察東地區日軍修建的築壘地域實施多次的火力偵察和破壞行動。
但多次火力偵察的結果,卻並不能讓他滿意。除了查明日軍在察東地區部署的高射炮數量,遠遠超過之前曆次會戰這個結果之外,最多也就證明了日軍戰場工事的搶修能力相當的強。至於其他的,所獲寥寥無幾。
日軍在抗聯實施火力偵察的時候,為了做到最大的保密,寧肯被動的挨炮也不進行任何的還擊。在步兵戰地受到火力打擊的時候,部署在縱深的重炮陣地一言不發。其所有的火力點,即便前沿部隊發動試探性的攻擊,但基本上隻以步機槍進行還擊。所有步兵炮以上的裝備,一律保持沉默。
有限情報上顯示,日軍在察東部署了大量的火炮,尤其是重炮部隊數量不少,而且還在陸續的調進之中。但眼下日軍卻擺出的這麼一個死挺著挨打,也堅決不還手的架勢,非但沒有讓陳翰章放鬆警惕,反倒是加深了他的顧慮。
再加上從二月中旬開始,平包線異常的忙碌。從北平、石門、天津開過來的日軍軍列密度越來越大。盡管受到抗聯不斷的空襲,但是日軍鐵路運輸的力度並未明顯的減弱。以陳翰章對日軍的了解,這裏麵沒有貓膩就怪了。
看著情緒多少有些急躁的陳翰章,楊震什麼都沒有說,一句批評的話都沒有講。在還要製定全局作戰計劃的情況之下,耐著性子與郭邴勳一同協助他研究突破方案。還專門調給他也一架美製輕型雙發高級教練機,專門用於他去裝甲兵訓練基地對戰術進行實踐。
其實日軍在這個方向調集了大量的反坦克火力,這並未出乎楊震的意料。作為突破方向的選擇,地勢平坦的察東遠比察南地區,更加有利於坦克集群作戰。尤其是在第一階段會戰之中,抗聯已經實施過坦克長途奔襲作戰的情況之下,日軍不會不考慮改變戰術。
考慮到察東的地形,以及抗聯可能選擇的突破口,以及采取的坦克集群戰術,日軍想要遏製住抗聯向察西、綏東地區進攻,那麼短時間之內盡最大努力的增強反坦克火力,是日軍一個必然的選擇。
以日軍的一貫反應速度來說,這個變化並不足為奇。雖說日軍在裝備調整上,過於強調本國的特色,其戰略眼光也過於狹窄和偏執。但這並不能說明日軍真的一點看不出戰場上暴露的問題來,一點也不知道變通。死抱著過去的經驗,一條路走到黑。雖說大的方麵調整是不太可能,但是在某些局部問題上,進行一些微調還是會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