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華北方麵軍一再要求,後宮淳中將利用自己與首相的特殊關係,這批裝備恐怕要一直到戰敗投降,也會在倉庫裏麵生鏽。但就是這批裝備,尤其是裏麵數量眾多的兩磅炮,以及二十五磅野炮,卻是給抗聯的突破帶來相當大的麻煩。
日軍華北方麵軍利用這批九四式反坦克炮,以及大本營隨後陸續調撥來的英製兩磅炮,加上本身抽調的九四反坦克炮,集中總數足足三百餘門的反坦克炮。在加上大正十一年式步兵平射炮,九七式二十毫米自動炮沿著巴彥舒圖、蘇尼特右旗、鑲黃旗、正鑲白旗。直至太仆寺旗、正藍旗、多倫一線構築了綿長的反坦克火力網。
在一些可能成為抗聯進攻的重點部位,如鑲黃旗與正鑲白旗一線,其反坦克火力密度甚至達到了每公裏三十多門。再加上配屬用來臨時充當反坦克炮的英製十八磅和二十五磅野炮,其反坦克火力密度甚至超過了同期的蘇德戰場。
這些數量相當巨大的反坦克炮,再加上戰前利用華北方麵軍所屬修械所,關東軍控製的滿洲兵工廠臨時趕製出來,本土調撥來五萬多枚九九式和九三式反坦克地雷。在加上從正鑲白旗直至化德一線挖掘的三道反坦克壕,組成了一道岡村寧次心中,不可逾越的反坦克火力火牆。
其反坦克陣地與反坦克火來配置,也在關東軍抽調過來的,參加過通遼與林西作戰的軍官參與之下,進行了一定的調整。采取明暗堡配合,反坦克火力點與反坦克地雷網相互配給的大縱深反坦克火力點。
以威力最大,雖然沒有穿甲彈但是使用高爆榴彈,對抗聯使用的蘇製輕型坦克威脅也很大的英製野炮,以及兩磅炮為正麵反坦克火力。使用九四式速射炮與大正十一年式步兵平射炮,作為兩翼火力配備。
以最輕便的九七式二十毫米自動炮和大正十一年式步兵平射炮進行機動設伏,專門用來對付坦克最薄弱的側後裝甲。多種火力配合,形成遠近結合的多層次反坦克火力點,再加上反坦克壕與密布的反坦克地雷,與各種反坦克障礙物,這位岡村寧次大將給抗聯準備開展的裝甲集群攻勢,製造了一道相當豐盛的招待宴。
同時為了解決掩護的步兵,岡村寧次還用大本營調撥過來的英製維克斯重機槍,在反坦克火力點周邊構築了大量成交叉射界的明暗結合的機槍火力點。這種機槍對於機械化很差的日軍來說,有些過於笨重了。但是用於防守,卻是沒有任何問題。
其實這種機槍全重,比日軍慣用的九二式重機槍還要輕上十公斤。而且射速更高,火力持續力也要遠遠的好於九二式重機槍。但日軍卻不知道是怎麼想的,也許是因為這種機槍在需要冷凝桶才能保證高射速,或是過高的射速對彈藥消耗量過大,就認為這種機槍笨重。
英國人在東南亞戰場上豐富的饋贈,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日軍一貫反坦克能力與機動防空能力不足的弱點。更讓幾個月之後展開的會戰中,出現了敵對雙方同樣都使用第三方生產的武器相互廝殺,英國人的反坦克炮向著英國人製造的坦克開火的奇怪一幕。
隻是可惜的是,英國生產出來的這些兩磅火炮,在北非戰場上無法對抗德國人的坦克。到了中國戰場,也一樣無法對付他們自己製造的雖說行動緩慢,但是卻皮堅肉厚的步兵坦克,更無力對付已經成為坦克發展主流的中型坦克。
但是這些已經落後的反坦克炮,卻給了抗聯使用的T二六輕型坦克,帶來了極大的威脅。抗聯此戰損失的T二六坦克,到是有三分之二損失在這款他們也一樣擁有,甚至數量還要超過日軍的反坦克炮之下。至於日軍的九四式速射炮,幾乎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除了在火力準備上,東拚西湊不惜一切調動可以利用的裝備,以全力以赴之外。此次岡村寧次調整部署,在察東方向搞出的動作可謂是相當的大,也搞的很是光明正大。除了暗堡工事以及部署反坦克火力的時候是秘密進行,多選擇在夜間之外,其餘的工事修建之中從未做任何掩飾。甚至在空中有抗聯偵察機的情況之下,他也沒有絲毫的掩飾。
岡村寧次很固執,堅持自己的判斷這沒有錯,但是這並不能代表他死板和教條。作為一名大軍高級指揮官,對自己判斷力有信心這是成為一名高級指揮官的先決條件。如果你對自己的判斷都沒有信心,那還怎麼指揮千軍萬馬去作戰?
但自信並不等於教條和死板,更不是盲目的狂妄自大。自認為老子天下第一,將所有的對手都不放在眼裏。在作戰之中,他總是考慮的盡可能全麵一些。在這一點上,岡村寧次與其他的日軍高級軍官有著相當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