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楊震最強勁的對手(1 / 2)

作為一名相當有戰略眼光,而又沒有日軍將領那樣狂妄自大毛病的岡村寧次。對於自己的對手無論是什麼人,曆來都是相當重視的。他也習慣了在戰役之中,多做上兩手準備,而不是像日軍其他將領那樣,不僅是對手不屑一顧,就是經常是一根筋走到底。

他之所以這麼做,除了按照判斷做好充足準備,以及很多東西不是想隱瞞就能夠隱瞞住的之外。其實在他的內心之中還希望,抗聯能夠在偵察到這些情況之後更改主攻方向。將原來的目標綏東,改為經察南進入平津地區。

這樣一來,他完全可以利用察南與平津以北,內外長城之間的大馬群山、燕山、軍都山都層層疊疊的山地,將抗聯參與攻擊的有生力量,逐次的消耗在無窮無盡的山地戰之中。那樣要比在察東的草原、戈壁地貌上,抵抗抗聯的裝甲集群衝擊,對於華北方麵軍來說要容易的多。

雖說察南的山地自古以來就被稱之為平津門戶,對於華北方麵軍來說至關重要。但岡村寧次認為,在對手火力和裝備都很強大的情況之下。如果能將抗聯拖進察南的山地之中,對華北方麵軍才是最有利的。

出了戰術上的考慮之外,將主要力量放在察東一線在戰略上的風險,也是岡村寧次必須要考慮的。盡管認為自己的判斷沒有錯,但是對於他這個華北方麵軍司令官來說,多做幾手準備是必須的。

除了兩個師團與一個獨立混成旅團之外,他不敢在察東放太多的兵力。他的防禦重點,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其實還是作為華北平原的門戶與平津地帶的察南。他是華北方麵軍的司令官,不是蒙疆駐屯軍的司令官。

他在張家口一線放上整整一個野戰師團的兵力,就是作為機動力量使用的。一旦抗聯的主攻方向是按照自己判斷的那樣是綏東,這個師團可以與晉北出動的兵力,以及原來的守軍配合夾擊抗聯的攻擊部隊。

如果自己的判斷失誤,抗聯向西不過是虛晃一槍,其真正的主攻方向最終還是察南。那麼部署在張家口一線的師團可以與部署在其北麵的獨立混成第二旅團,相互配合利用山地層層阻擊,為方麵軍調集援軍爭取時間。

那麼隻要張家口地區的守軍,能夠為方麵軍調動兵力爭取一定的時間。方麵軍可以利用平張鐵路以及集中的大量汽車,以最快的時間將部署在平津地區,甚至津浦路沿線的二線部隊調往前線參戰。

岡村寧次自認為自己的這種部署實際上是一舉兩得,可以起到根據戰局的變化隨機應變。如果抗聯的主攻目標不是綏東,他手中有一支應變手段。而如果自己的判斷準確,部署在張家口一線的兵力也可以作為機動力量使用。

如果自己的嚇阻戰略起作用了,能將抗聯的主要有生力量從綏東吸引到察南,那麼這麼部署正好可以形成三麵合圍之勢,將抗聯的主攻力量圍殲在察南山區。當然前提能將抗聯的主力,真正目標吸引到察南一線來。

盡管這麼做對於作為華北方麵軍司令官的岡村寧次來說,他很清楚這其中的風險。更清楚一旦作為平津以及華北地區門戶的察南丟掉,以及讓對手進入華北平原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

這不僅僅是華北的共產軍會依靠抗聯提供的裝備,短時間之內恢複元氣,重新讓經過多次殘酷掃蕩,已經轉為穩定的華北重新陷入去年的情況。更重要的是有可能會丟掉日軍在中國,最重要的糧棉生產基地華北大平原。

抗聯不是裝備貧弱的共產軍,他們有飛機、坦克和重炮。越過平津一線就是一望無際,無險可守的華北大平原,而這種地形很有利於他們的裝甲集群快速的突破,卻極為不利於防禦。

當年帝國陸軍也不是利用機械化的優勢,在華北平原上橫衝直撞,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就攻占了河北大部分地區。而從此次戰例來看,抗聯明顯比當年的日軍,對坦克集群作戰研究的更深。

一旦其進入華北平原,隻要油料充足,他們的坦克集群可以一口氣衝到黃河邊上,甚至是越過黃河進入黃淮平原。華北平原是侵華日軍主要的糧食等農產品基地,尤其是棉花和油料,是日本維持戰爭所急需的。一旦被抗聯突入這裏,那麼對日本的整體戰略將會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盡管這麼做的風險很大,但是平津以北的層層疊疊的山地,卻成了日軍此刻最好的屏障。山區的地形,也是阻擋抗聯坦克集群的最好戰場。岡村寧次的目的,可不單單是守住自己的地盤。如果能將抗聯的攻擊部隊聚殲在察南山區,那麼對於他來說也算是大功一件。

但在戰役還沒有打響,還沒有能夠真正的確定抗聯的主攻方向之前,岡村寧次不敢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的直覺上。所以他的兵力部署明麵上看著重點是察東,實際上還是在察南。但其在察南的兵力部署,卻是放在了一個相當有利的位置上。到底是是楊震相當看重的對手,也是整個抗戰期間楊震遭遇的最強勁的對手。岡村寧次的直覺相當的準確,準備的也相當充分。這一係列調整,給抗聯即將展開的攻勢帶來的相當大的戰損。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