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選擇東京的原因(1 / 2)

說到這裏,楊震看著麵前的這些老戰友,語氣異常嚴肅的道:“這次我決定對日空襲,對我們來說隻是一個逐步積累經驗的開始。所有的事情和經驗,都需要點點的累積。我們不能指望一次性吃出一個胖子來,更不能指望我們所有的技戰術技能一步到位。”

“這次隻是一個開端,至於未來是否繼續,那麼還是要看我們今後的發展而定。但是這一步,我們是必須要邁出去的。而這次日本陸海軍航空兵傾巢出動對付美英的機會,是我們在今後類似行動之中,唯一的能夠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戰果的機會。”

“等日本陸海軍航空兵完成對美英作戰,返回本土或是調回東北之後,我們再想進行類似的行動,這代價恐怕就要大的多了。以日本人一貫的效率來說,我們趁其不備捅了他們一刀之後,等他們反應過來之後再想以微小的代價,給他們同樣來那麼一下子,恐怕機會就不會再有了。”

“任何一支軍隊,甚至是一個人的成長,都要付出一定的代價。這世界沒有不勞而獲的好事。既然這個代價早晚要付出,那麼為什麼不利用日本人目前麻痹的心態,以最小的,我們目前完全可以承擔的代價,去換取我們成長所必須的經驗?同誌們,機會難得啊。”

當然楊震盡管嘴上說的很誠懇,但是他沒有將所有心中想的都講出來。他堅持此次空襲,就是為了讓美國人在未來,至少在其收複馬裏亞納群島之前,將所有的對日空襲基地都放在抗聯的根據地之內。

隻有這樣,抗聯才能化被動為主動。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利用美國人急於報複,以及削弱日本戰爭潛力的想法。逼著美國人主動提供最新的導航、防空、遠程通信聯絡、電子戰,以及大型遠程轟炸機的相關技術和設備。

否則,美國人是絕對不會向抗聯提供這些技術和裝備的。整個二戰期間,美國雖說提供給了蘇聯人大量的作戰飛機,但是B十七一類的戰略轟炸機,他們一架都沒有提供。對於蘇聯人都這種待遇,更何況是中國人?

在那本美英兩國與抗聯簽訂的協議之中,雖說美英兩國答應提供一部分作戰飛機。但是對於飛機的種類和性能,卻沒有做出任何的規定。如果美英堅持隻提供戰術飛機,抗聯也是無可奈何。

主動權在人家的手中握著,給不給你,給你什麼樣的飛機,還是人家說的算。況且戰略轟炸機這種大國利器,別說美英隻不過是出於同一利益而暫時站在一起的臨時盟友而已,就是換了任何一個人都是輕易不會提供的。換了楊震自己,恐怕會做的更絕。

想要獲得攥在美英手中的大國利器,讓自己的航空兵獲得戰略進攻的手段,不采取一些辦法。隻是自己被動的去等待,對於抗聯來說那是自己將主動權拱手與人。自己不去努力爭取,誰來替你爭取?

有著強大的航空工業的美國人,不是自己無法做到。如果人家想要拋開你,那麼不會有任何的障礙。以美國人的實力來說,對日本本土空襲晚上一兩年,對其整個戰略局麵不會有什麼決定性的影響。但是這一兩年卻是抗聯等待不起的。

而抗聯如果在珍珠港事變之後,對日本本土實施一次象征性的空襲,亡羊補牢的日本人勢必要加強對本土的空中防禦。這樣幾個月之後那位美國將軍如果利用航母起飛中程轟炸機,對日本本土實施的空襲行動不發生改變的話,恐怕麵臨將會是毀滅性的打擊。

隻有這樣自己才能一點點的逼著,美國人正確認識到抗聯北滿根據地,在對日作戰的時候所處的有利地位。而將空襲日本本土的基地,放在抗聯的根據地之中。而美國人對日空襲的基地放在抗聯的根據地內,才是達成自己最終目的的所有前提。

引蛇出洞的戰術,不僅僅對自己的敵人可以使用,對於自己身邊的那三位心懷叵測的盟友,在必要的時候也是一樣的適用。主動出擊相對於被動等待,能獲得更多的利益。無論手段光彩與否,結果才是最重要的。

談完自己堅持對日空襲的出發點之後,楊震頓了頓走到會議室牆壁上掛著的大幅日本民用地圖之前,指著地圖道:“我之所以將第一次空襲目標放在東京,最大的原因,就是對日本人心理的打擊。”

“我們的轟炸機數量有限,沒有英國人那樣的一口氣一次投入幾百架,甚至上千架轟炸機的能力。而與以木製建築為主的日本城市相比,以鋼筋混凝土建築為主的大型工廠,摧毀的難度會相當的大。”

“我們的力量有限,轟炸機的性能也不是很好。我們手中的伊爾四轟炸機,從我們北滿根據地起飛,到日本本土幾乎已經達到最大作戰半徑。按照目前的航程來計算,抵達日本本土最多不能攜帶超過七百五十公斤的炸彈。”

“即便是我們出動一百架轟炸機,一次投放的炸彈數量也會是有限的。七十多噸的炸彈,在還要計算精度與投彈偏差的情況之下。對於一個布滿鋼筋混凝土的大型工廠來說,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